返回第二百三十二章 欺君大罪(第1/2页)  权宦的掌中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四年前是什么时候,就是马东联离开晋中,上京赶考的那一年。

    这位探花郎容貌姣好,谈吐不凡,风度翩翩,一手锦绣文章更是卓绝,在琼林宴上被元兴帝的胞妹明燕长公主一眼看中,之后就尚了公主,一路仕途平顺,平步青云。

    越鸿姑娘便去多方打听,得知那一年的科举之中,只有这一位探花郎并非世家门阀出身,而是寒门学子,乃是晋州府人士。

    晋州府之中,最大的几个城市便是晋中、元宁以及安溪,这位叫做康敏仕的探花郎,就是晋州府元宁人。

    本来打听到这里,越鸿姑娘也准备作罢,毕竟晋州府那年上京赶考的寒门学子不知凡几,元宁和晋中也离得甚远,而这康敏仕也确有其人。

    因为同一个地域便对探花郎怀疑不已,其实也很不妥当。

    上京赶考的士子,人人皆有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举荐书与州府文牒,中举之后,也同样是要拿着举荐书和州府的文牒去吏部报道的。

    所有士子的身份皆要一一查验,虚构一个身份十分也太过困难。

    但越鸿姑娘总是觉得有哪里不对,也许是出于和当年的母亲一样的执念,也许是出于直觉,她总觉得这位康敏仕康大人身上有不对劲的地方。

    但是她不过只是一介花魁,手能够伸到哪里去?

    随后她便诱引了东厂之中一位在打探消息上有些权利的高管大人,做了人家的外室,从他的手中拿到了许多情报。

    比如这位康敏仕,其实在晋州府的时候,本来是以一手妙笔丹青出名的。

    当年琼林宴的时候,元兴帝召见诸位天子门生,宴请中举的士子,听说康敏仕的妙笔丹青十分传神,便令康敏仕为一同陪伴他出席琼林宴的明燕长公主作画一幅。

    这本是牵线搭桥的好时候,皇帝会用公主来笼络新晋臣子也是常用手段,但康敏仕却没有用自己擅长的作画,反倒是当庭作赋一首。

    这首百字赋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言语辞藻极尽华丽之能事,却一点儿也不显得古板无趣,更无掉书袋之嫌疑,将那明燕长公主夸得天上仅有地下绝无,顿时将公主一颗芳心拨动,之后就顺利抱得美人归。

    后来第二年中举的几位寒门学子,也有当初与康敏仕在一个书院念书的同窗,他们听闻也觉得惊愕不已,因为康敏仕诗词尚可,作赋却属实一般,怎么也没料到康敏仕竟然就转了性子。

    不过那时候康敏仕已经领了外放的官职,而明燕长公主竟然也舍得跟着他一同外放,这一去就是七八年,直到前两年才回京,成了新晋的户部尚书。

    而这个时候,康敏仕当年的那个同窗早已经调任到南方去做知府去了,两人一面都没有见着。

    这些已经是几个疑点,而且还有个更叫人匪夷所思的地方——人家寒门学子,中举做官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将自己尚在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京中颐养天年,说不定还要发愤图强,为自己的老母亲挣个诰命夫人回来,唯独这康敏仕,对家中的父母不闻不问。

    旁人问起来的时候,他便说家中父母从小就对他暴虐非常,他始终过不了心里的这道坎儿,每年都愿意包上厚厚的红封寄回家中,以报答父母亲这样多年的养育之恩,却绝不回家探望一回,更不提将两老接到京中。

    不仅如此,他甚至对自己老家里的人皆到了十分厌烦的地步,一个也不见,就连自己的兄弟手足也不见,称得上一个“恨乌及乌”了。

    越鸿姑娘觉得事有蹊跷,这康敏仕康大人如此多的反常之处,一定大有问题,她便用了诸多手段想要求证,又蛊惑她侍奉的那位东厂高官,说是这样多年过去了,就是再深的仇恨也都化解了,这父子哪里有隔夜仇?

    若将康大人的两老接来京中,说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