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三章:剖析日军(求订阅!)(第1/3页)  抗日之超级战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等下面的军官们回答,马铮就说出了答案:“日军之所以能吊打中国,甚至于还能在几十年前击溃沙俄,靠的并不是这些武器装备,而是其高程度的系统化水平。”</p>

    “日军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因工业水平落后于美英苏等国,眼下其军工生重心放在飞机、舰艇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地面装备则放在次要发展位置,陆军武器的质量相对于中国军队也没有绝对优势。数量少于中国军队的日本陆军能用性能并不绝对占优势的装备在中国横行,重要原因在于其系统化程度高。”</p>

    “发达工业国家军队装备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系统配套、标准化强。日本从明治维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军事工业,装备基本是自产。与中国军队在武器方面自制力差,外购也混乱无序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p>

    “中国国内各派军阀分头购械,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当时日军的枪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p>

    “近代特别是一战以来的武器对抗,除了单项性能对比外,还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战要求力争达成最优化。日本作为一个实现了近代系统工业化的工业国,在侵华战争前已基本跟上国际战争水平的要求,从而对军队装备进行配置,在陆海军之间、航空兵与地面部队及舰艇之间、陆军的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的武器使用能达成有机结合,战时有较好的火力协同。从这点上说,日军在武器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远强于当时的中国军队。”</p>

    接着马铮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日军的强大还在于其素质和训练,一句话,普遍受过基础教育的日本兵在受到长时间严格训练后,对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p>

    “德川幕府末年的日本,识字率就相当高,据统计当时的日本人,男子有45%识字,女子有15%识字。到明治维新大兴教育之后,1872年,日本公布《学制令》,到35年之后的1907年,日本的小学就学率达到97.83%,基本做到了小学教育的普及。”</p>

    “受到过基本教育的兵源基础之上,日军的训练也相当严格。据昭和十五年日军颁发的《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的内容非常的丰富。眼下关东军参战的士兵,从训练上大体上要接受将近三年的军事训练。”</p>

    “前5个月是新兵集训,训练课目包括队列、刺杀、射击及拉练。在这期间最少要有一次在严冬条件下的五天野营拉练,训练士兵严寒耐力及夜间应战能力。接下来2个月是常规单兵综合素质训练,强调小队、中队一级作战协调。在这期间每天必须有30公里以上行军耐力训练。并由教官掌握其中强行军比例,但不得低于每日5公里的强行军。”</p>

    “新兵在转入小队、中队级协同战术训练时,大都加入该部队老兵的“私货”。这些“私货”练起来都很苦,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米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的动作等,都是在战场上非常实用的技术。”</p>

    “再接下来的1个月是中队、大队级作战训练。新兵从这个月开始接受野战射击训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