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4页)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湖北十一月十五日收到上海召开会议的电文后,立即予以驳回:“即认湖北为中央政.府,则代表会议应之政.府所在地召开”。</br>    武昌毕竟是“起义首功,同盟牛耳”,在上海召开的各省都督府联合会以,随后做出决定:“认鄂军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即以武昌都督府执行中.央政务,统筹全局,划一军令。其中央政.府组织,请贵军政.府制定。”</br>    于是,湖北的谭人风等十四位革命党人,联名向上海发出电报,邀请在上海的各省代表,“诸君速来鄂组织一切”。</br>    与此同时,湖北军政.府派出居正、陶风集等人赶至上海,争取各省代表转赴武昌参加会议。</br>    居正(1876—1951年),原名之骏,字觉生,号梅川,别号梅川居士,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人。</br>    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有文采,为时人称颂。一九零零年中秀才。一九零五年就读日本法政大学预备部,加入中国同盟会。一九零七年在东京参与组织共进会,并亲手制订章程。同年秋入日本大学本科习法律。</br>    是民国时期“广济五杰”之一,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先期的组织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勋。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次长,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br>    著有《辛亥亲历记》《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辛亥礼记》等书。</br>    陶风集(1880~1928),字遇刚,号常畴,南漳陶家湾人。幼聪颖,一九零一年就读于襄阳鹿门中学,因写诗抨击清廷签订《辛丑和约》,遭学校除名通缉。次年东渡日本留学。一九零五年加入同盟会。</br>    次年回国,联络帮会反清,策划夺取南漳武镇商团枪支,事泄后再渡日本,进明治大学习政法。一九一一年归国、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回湖北,参与武昌起义。后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湖北军政.府顾问官和内务司司长。参与起草《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曾于整修内务司衙门的大门时发现窖藏白银十八万两,全部拨给整修沔阳沙河堤工程。</br>    一九一四年底,受黎元洪电邀,任职北京政.府。离京后任湖南长沙厘金局长。一九二零年转任陕西财政厅长。冯玉祥任陕西督军后委任其为高等顾问。</br>    一九二七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议。同年秋任襄阳张家湾厘金局长。</br>    一九二八年任老河口厘金局长。因征税得罪于该地太商号及商团,是年秋因病住院,商号买通医生将其毒杀。</br>    遗著有《望山文集》十一卷。</br>    经过一番协商,十一月二十四日,上海方面电告湖北军政.府,赴鄂代表即日启行,又通告各省,报告代表赴鄂组织临时政.府事宜。</br>    二十五日,上海方面又议决,每省各留一名代表在沪,“联络声气”。</br>    这样一来,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一分为二,多数赴鄂,少数留沪。此次上海与湖北关于各省代表会议地点之争,有联络不通畅的客观原因,也暗含组织临时政.府主导权之争,只是最后,湖北以首义的“地利”占得了上风。</br>    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