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3章 ?虽死犹生(第1/2页)  天阙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前面曾经提到过过,张国维被鲁监国封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处理部务,结果时处处遭到奸佞掣肘,步履维艰。张国维是被崇祯帝派到浙江招兵筹粮的,离京十天北京陷落,其滞留浙江,参与拥立了鲁王。虽然被封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可是,手边却没有自己的部队,也没有自己的班底。</p>

    浙东民风强悍,抗清斗争多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先后有几股较大的民间武装多达十几万人愿意听从朝廷指挥,张国维建议给民间武装发些粮饷,共御清兵。这项措施遭到了军阀方国安和王之仁的抵制。尤其是方国安,军纪败坏,骄兵悍将,糜烂地方。坚决反对给民间武装发饷,逼得其渐渐散去,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局面,以便掌控朝廷。偏偏鲁王不主事,以致其干出杀隆武帝特使强抢十万两白银的事情也未受到追究。后来,张元妃、张国舅插手朝廷事务,卖官鬻爵,连谢三宾那样的人渣都能入阁拜相。在军情危机的情况下,张国维竟然被排挤出朝廷,被指派去外地守城。</p>

    在绍兴沦陷及金华受到围攻时,张国维便开始组织故乡东阳民众起来守城。后来,清军骑兵呼啸而至,围攻东阳。这天,一位守城乡勇送进来一封信,张国维扯开一看,原来是清军的两个千总写来的劝降信,要他认清形势开城降清,说会竭尽全力劝说上司保全他的性命,云云。</p>

    看了两个千总的签名,他沉思良久。最后将家院叫进来吩咐说,我死之后不要下葬,袍服冠带将我尸体扶坐于中堂,在白娟上写“今生无以相报也,”待清兵见后方可下葬,几可保全一城父老乡亲性命。</p>

    其投水自尽后,家人按其嘱咐,为其袍服冠带穿戴起来,扶坐在太师椅上,供奉于中堂,将一条写有“今生无以相报也”的白绢置于身边。城破之后,有清兵千总率兵涌进张府,见张阁老端坐在太师椅上,死不暝目,怒视前方。那千总不由得双腿一软,跪了下去,后面的士兵呼呼啦啦跪了一片,有人泣不成声口称“恩公。”</p>

    原来,这股清兵多是山东济宁人,当年张国维及手下在济宁开设粥棚,救了数百万贫民的性命。这些清兵中,多有受其恩泽之人。他们良心发现,对张阁老生前无以相报,只好报答其后人和乡亲。这股清兵将士集体求情,清军对激烈抵抗的东阳没有屠城,实赖阁老之功。</p>

    张国维为官清正,关心民间疾苦,崇祯朝曾总督漕运并任江南十府巡抚。其主持兴建太湖、繁昌二城,并疏浚松江、嘉定、无锡等地河道,建设多座桥梁。其积数十年治水经验,写作刊行一部七十余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为当时篇幅最大的水利学专著。其兴修水利的江南十府,成为当时乃至迄今生产条件较好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在任期间,常常单人独骑一舟一笠下乡查看,从不前呼后拥惊扰地方。从知县到兵部大员乃至入阁拜相,官声甚好,就连政敌也不得不服。所以,清兵下跪,东阳虽做抵抗未遭屠城亦在情理之中。</p>

    其自尽殉国之前,召两个儿子问话,问谁愿尽孝,谁愿尽忠。长子世凤抢答国破家亡,决不偷生。次子世鹏泣曰:“尽忠易,尽孝难,祖母年迈八旬......”张国维吩咐:“吾死勿告祖母,说我外出可矣。”其执笔在白绢上写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尽其志,勿贻大母死,使吾抱恨泉下!”写毕掷笔于地,将遗书付与次子,投园池而死,年五十二岁。后来,清军为不绝其家香火,果然留其次子性命。</p>

    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