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5章 ?姚黄残部(一)(第1/2页)  天阙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和奶奶说了一阵话之后,李来亨差人来唤骆多河,说要和他先于大部队出发。骆多河一听先于大部队就忙问有多少人,当听说只有百十个人时,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连声说不行不行,人太少了,万一发生情况,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直到李来亨告诉他后面跟着三千精兵时,其才答应可以随便衣先遣队出发探路。当下,李来亨和李茂一伙人扮作猎户,扛了钢叉,带了弓箭匕首,挑了几只野鸡野兔,带了炒米水葫芦。让骆多河牵了一头毛驴,驮了些草料铺盖,踢踢拓拓地随着他们前进。百户郑飞带了一伙人扮作挑夫,跟在后面。随后有游方郎中,耍手艺的,还有一大帮化装成石匠带着工具的工兵,似乎在外面干活回来一般,实际上是准备修复不能通行的道路。最后是六七个扮作跑马卖械的杂技班,准备着有情况时骑马往回送信。总之,这百十人以各种不同身份,间隔一定的距离前进。

    走在长长的石梯和石板铺成的嶙峋斑驳的石路上,岁月的沧桑扑面而来。骆多河说,这条栈道虽然早在汉代就有人通行,但当时仅容单人艰难通过。直至唐玄宗时代,为了让老家在四川忠县的杨贵妃吃到家乡的新鲜荔枝,传令沿途州县整修加宽道路。从涪州到长安两千多里,沿途多是高山峡谷,愣是修出这么一条可以跑马的驿道。因为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所以,唐玄宗命令三日内必须送达。带叶子摘下荔枝后,装在竹筒里,然后装在背篓里背在驿卒背上。驿马都带有专门的铜陵,沿途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唐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说的此事。因此,这条道被称为“荔枝道”。沿途每年都有跑死的马,累死的人。

    骆多河感叹说,在唐代该道曾经一度繁荣。因为其每隔二十里就有一处驿站,六十里就有一个大站。南来北往的客商依附这些站点建起了村庄,集市,饭馆,客栈。但“安史之乱”后就渐渐沉寂荒芜,反倒是西面的金牛道和米仓道行人渐渐多了起来。

    众人随着其讲解向道旁看去,道旁千崖万壑,道路崎岖,高峰丛集,万壑分流,乳白色的山岚漂浮身边,绕山蔽岭,使人如同腾云驾雾一般。道路往往一面是绝壁,一面是悬崖。悬崖这一侧多半有石头雕刻的护栏,防止马匹冲入深涧。沿途,不时有石头饮马槽,栓马桩,还偶尔可见石头房子的遗迹。由于年久失修,道路有的地方已经垮塌或即将垮塌,野兽粪便枯枝败叶与风化滚落的石头使路面变得肮脏崎岖,狼狈不堪。

    每当遇见不能通行的道路,李来亨就划出简易标记,小活由后面的工兵整修,大活由明后天跟进的先谴部队维修。中午,大家找了个有山涧水处吃了些炒米。骆多河说,过去这些山坡底下就有村庄,都是被姚黄乱匪的烧杀抢掠把人逼进了深山老林人迹罕至之处。

    前两天,在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人,宿营都是找过去的村庄废墟。到了夜间,百十人靠近在一起,生火做一些热乎饭,解解一天的饥荒。晚上,生起火堆,派出岗哨,防止野兽侵袭。

    第三天上午,他们正行走到一个悬崖的转弯处,突然听得一声铜锣响亮,三四十个舞刀弄枪的喽兵堵住了去路,吆喝道:“站住!干什么的?”

    骆多河说:“我们是搭帮走路的,有猎户,有打石头的工匠队,有杂技班,有挑夫,有药材商,都是老老实实的老百姓,没什么油水。”

    为首一人笑道:“这条路多天无人走动,格老子等得着急上火。你们有马有驴有包裹,还都是中青年壮汉,带回去做苦力也不错。弟兄们,搜搜他们的腰包,把东西都收了,人带回去修寨墙当苦力干活。”

    “得令!”众喽啰一窝蜂似地涌过来,搜查每个人。此时,大家都望向李来亨。只要他发出动手信号,百十个人搞定他们三四十个人十拿九稳。可是,李来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