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4章 多铎进城(第1/2页)  天阙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其实,忻城伯赵之龙是最不该积极组织投降的那个人。赵之龙的祖先是开国功臣,又积极参与明成祖的“靖难之役”,屡立战功。明成祖登基后封赏功臣,其七世祖被封为“忻城伯”,子孙世袭。

    在首都北京之外,明朝在留都南京还保留一套完备的中央行政机构,并有大量驻军。在这套机构中,有三个人权势最重,分别是兵部尚书、提督南京军务勋臣、南京守备太监。当时,崇祯帝在忻城伯赵之龙就任提督南京军务勋臣之前,与其有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谈话,说:“留都根本重地,朕已简用二人,一为司礼太监韩赞周,此人忠诚勤慎,足当守备之任;一为兵部尚书史可法,朕未识面,然人争言其才,朕亦诇得之。今得卿而三,朕无忧矣。然赞周扫除长尔,可法起家孤寒。若卿与国休戚,较二臣更异,知必尽心,副朕委任也。”从这番话里可以看出,崇祯帝对其期望超过了史可法、韩赞周。

    前面说到扬州城破,史可法不屈而死。在破城后的南京,韩赞周也杀身殉国。就是这个最被崇祯帝看好,认为最会给国家休戚与共的勋臣,成了组织弘光朝勋臣与文武大臣投降的中坚分子,带着二十三万八千余留都卫戍官兵投降了满清,受到多铎的称赞和清廷嘉奖赏赐。

    大清国派遣军统帅和硕豫亲王多铎的大营就驻扎在距离南京不远的地方。闻听军兵报告,说来了两位乞降之人,一个是当朝国公,一个是提督南京军务勋臣,连忙吩咐召见。可叹两位官高位显的南明勋臣,竟然卑躬屈膝向多铎下跪行礼,口称罪臣前来乞降。被赐坐之后,赵之龙把南京现在的情形大体向多铎做了汇报,尤其是谈到自己联络了三十多家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决定献城归降大清。目前,采取了多条措施,保持京城稳定,静待和硕豫亲王统帅王师进城接受云云。

    多铎听了,慰勉有加,表扬他们顺天应人,聪明选择,乃是识时务的俊杰。表示一定要将诸人,尤其是两位组织者的功劳上报朝廷,请朝廷予以重赏。希望再接再厉做好稳定工作,保证大军安全进城。

    赵之龙听了,感激涕零,表示情愿肝脑涂地,为大清效犬马之劳。

    返回南京城之后,赵之龙向一帮投降积极分子绘声绘色做了汇报,并安排士兵通知在京百姓,明天上午家家户户门口都要陈设香案,黄纸书写“大清皇帝万岁万万岁”,跪迎大清军入城。并且示意军兵,在逃亡一空的街道,要替民众摆设香案焚香。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大顺永昌二年、大顺二年)五月十五日,微风飒飒,细雨蒙蒙。上午辰时,多罗贝勒尼堪等趾高气扬地带领大队清军进入南京城。赵之龙与大学士王铎及诸位王公大臣冒雨恭恭敬敬地跪在道路两旁欢迎清军。东林党首领礼部尚书钱谦益就是这时候说了那句流传后世的“水太凉,不能下”,然后匆忙出门跪迎清军。

    统军大帅多铎一直感到像做梦一般,这胜利来的也太容易了。他怕其中有诈,指示贝勒尼堪等人进城之后仔细京城内外,看他们是不是请君入瓮计策。若一切正常,本帅将于两天后进城。

    赵之龙见多铎未来,知道其仍然对南京这一班人不放心,便殷勤地伺候照顾贝勒尼堪等人,中午,指示未来得及逃走的御厨给贝勒等人展示手艺,并亲自担任“尝菜人”角色,博得了尼堪的好感。

    五月十七日,多铎才在中军护卫下进城。公侯伯爵中,除同安侯黄正陞殉国之外,共有十八位公侯伯勋爵及诸位大臣前来参拜多铎。

    多铎慰勉一番,提出两件事情。一是解决清军住房问题;二是派兵追击朱由崧,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作为留守南京的地头蛇,赵之龙建议将京城内东部、北部的居民驱离,腾出房屋给清军驻扎。至于追剿弘光之事,建议派刘良佐、刘泽清等向太平府和杭州方向分头追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