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 明君之用(第2/3页)  大明:重八开局一只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每里都要设“申明亭”和“旌善亭”,有罪过的将姓名写在“申明亭”上,有了善举则张榜在“旌善亭”上。

    同时,每乡还设一个摇铃,由一个残疾人每月六次,在全乡巡回摇铃,高声吟唱六句为善去恶的唱词: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

    洪武三年,一场大旱灾袭击了江南地区。从仲春到盛夏,四五个月滴雨未降。

    本应绿油油的稻田里,此时却土地皴裂,禾苗干枯,早稻彻底无望了。

    朱元璋焦急万分,他决定亲自去山川坛祈雨。他穿了一身麻布素服,足踏草履,既未骑马,

    也没坐车辇,在锦衣卫拱护下,徒步走出了奉天门。大臣们各个麻衣素服跟在后面。

    走了不远,朱元璋便看见街道两旁跪满了烧香礼拜的百姓,春雷般的山呼万岁声,此起彼伏。

    自从登上皇帝宝座,“皇帝万岁”的颂扬声,天天在脑中盘旋,即使是这样他也不觉得厌烦。

    今天,朱元璋不但高兴不起来,甚而觉得有愧于百姓的期望。

    直到登上山川坛,仍然在心里虔敬地祝祷,希望溢满心头的至虔至诚,能够感动上苍,降下一场及时甘雨。

    行完礼仪,祈求完天地神祇,朱元璋吩咐大臣们,各回衙门理事。

    自己则在坛顶的萆垫子上,露天盘腿而坐。六月盛暑,又是久旱不雨,太阳一露脸,就将滚滚热浪拼命地向大地抛洒。

    近午时分,大地像一只大蒸笼,热浪炙得人皮肤刺疼,窒息难忍。

    尽管侍从不住地给他用冷手巾擦拭身上的汗水,朱元璋仍然感到肤疼头晕,似乎随时都会晕倒。

    朱元璋极力昂起头,挺直腰杆。无奈,虔诚的祝祷并没有感动上苍,汗水也没有换成雨水。

    第二天,朱元璋又在烈日凶焰下苦熬了一个白天,夜里仍宿在山川坛上。

    第三天一大早,大臣集体恳请他回朝,朱元璋仍然坚持说:

    “怎能半途而废呢?放心吧,烈日晒不死朕,朕只担心天不下雨!”

    然而,朱元璋在山川坛上一直虔诚地跪了三天,也没有祈来一星半点雨水。

    第三天傍晚,他怏怏不快地下坛回宫,但仍然沐浴斋戒,夜宿廊庑之下,坚持不懈地向天祈雨。

    “轰隆隆……轰隆隆……”一声声惊雷,接连不断地滚过天空。

    刘基正在午睡,突然被响雷惊醒。趿着鞋来到窗前一看,乌云低垂,大地幽暗。一阵狂风卷来,大树弯腰,风沙弥漫。

    一场大雨就要来了。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孩子似的,扶着窗台高声喊了起来:“望穿双眼的好雨呀,赶快来吧!”

    “哈哈,父亲好久没有这么高兴了。”刘琏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刘基的身后。

    刘基兴奋地答道:“为官者当以民瘼为念,皇帝更是以苍生为念。

    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诲,人人都应引以为戒。”

    “儿子谨遵教诲。可是,虽然皇上堪称是开国英主,但动不动就苛刑杀戮,能说是以苍生为念吗?”

    刘基有气无力地答道:“皇上以武功平定乱世,以文德治理天下,寰宇之内赖以粗安,这是他最大的功德。

    多年征战,他再三号令,不嗜杀,不扰民。遇有荒歉,多次减免灾区税粮,也是一大功德。

    不过,他多猜善疑,往往诛杀失当,以致牵连无辜太多,又显得不仁不义了。”

    “要是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得了天下,也会这样吗?”

    过了许久,刘基才自语似的说道:“不论是谁,初得天下时,都会有一些抚民安众的善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