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郭桓造罪(第1/2页)  大明:重八开局一只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元璋认为郑士利情真意切,有理有据,自己做得太冒失,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官员。

    于是,决定奖励这个仗义执言的布衣,但随后他从中书省得知。

    郑士利的哥哥是刚受空印案牵连而死的,朱元璋立刻转变了态度把郑士利杀掉了。

    朱元璋严惩贪污之令屡次下达,但违反法规的人还是有的。

    其中一桩大案就是洪武十年发现的盗窃仓粮“郭桓造罪”。

    有一天,朱元璋接到一份密奏,密奏告发户部侍郎郭桓伙同北平布政司、按察司官员贪赃舞弊、盗卖官粮。

    朱元璋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郭桓是户部侍郎,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及钱粮等。

    在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案件中,拿以六部为罪魁,而郭桓被指责为诛首第一人。

    也是头一次,从公布的罪状中看到贪污的事实是极其严重的。

    罪状中说郭桓等收受浙西秋粮4万石,而郭桓实收万石上仓、钞万锭入库,这些可抵万石,其余万未曾上仓,还有万贯钱,伙同其他人私分了。

    又有应天等五府州县,有数十万亩官田地夏税秋粮。

    但是并无一粒上仓,而是被郭桓等户部官员分赃,军队卫所的仓粮被卖空。

    事发之后朱元璋进行了严惩:六部以及各省的大部分官吏都被牵连了进去,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全部被处死了。

    至此,逮捕判刑、处死的各省官吏,多达两万人。朱元璋仍然不解气,命令穷追猛打,由官追到民,“罪赃”遍天下。

    因此,很多富室特别是江南富户都被牵连进去,中产之家大抵破产。

    朱元璋惩治贪官无论有多么狠,那都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郭桓案只有少数人有贪贿的事实,但瓜蔓株连达数万人之多。

    这样看的话的确有点过头,也不可避免地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

    可是朱元璋并不认为自己处置过当,他对诸位大臣振振有词地说道:

    “郭桓赃罪暴露后,天下诸司尽皆犯有赃罪,系狱者数万,无一赦免。足见跟空印案一样,

    这是两起惊人的联合作案。不彻底铲除,不足以固国基;

    不加以严惩,不足以平民愤。怎么能说不是一件大好事呢?”

    精明过人的朱元璋,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是有意矫枉过正。其实他是找个借口,制造一场血案。

    这样,不仅可以打击震慑贪官污吏,还可以借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因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那些人都是横行乡里、梗顽不训、鱼肉百姓、危害国家的渊薮,严厉地进行打击铲除,乃是利国利民的天大好事。

    朱元璋毕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对贪官污吏的打击。

    贪贿之徒像割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难免没有冤死的人,但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的成效,却是有目共睹的。

    贪官,贪的是金钱,图的是富贵享乐,有谁见过不怕死的贪官?

    所以,用严刑峻法打击贪官污吏,不失为厘清官场必不可少的手段。

    朱元璋很注意六朝败亡的教训,而应天又是六个短命王朝的都城。

    作为一朝的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懂得以史为鉴,可以治国。

    不仅如此,他让人抄录许多前人古训,放在宫中醒目之处,以便能够时刻地警示自己,记住曾经的教训。

    在历代帝王中,洪武帝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勤政不懈与任何一个帝王相比都毫不逊色。

    朱元璋有几个习惯就是他长年积累的结果,同时,这也充分表明了他的勤政。

    每当朱元璋要吃饭时,如果他想到了一件事,就会立刻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