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8章 统一规划作物种植(第2/3页)  大明王朝150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能及的事情,缓解一下当地的局面吧。</p>

    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一种东西,令朱厚照颇为自豪。</p>

    那就是鱼罐头的销售。</p>

    经过不断地研制,鱼罐头的储存时间越来越长。经过实验,目前能够保存达半年之久。</p>

    这不仅成为了商队、马队、船队出门的必备食品,也成为了一些底层百姓的日常食物。</p>

    除了最初在扬州府如皋县建立的罐头厂外,大明江南集团又陆续在淮安府、松江府,乃至苏州府等沿海、沿江地区扩建了几家罐头厂。</p>

    除了各类鱼罐头外,又发明了一些蔬菜罐头、水果罐头。而罐头储存时间长、价格低廉等特点,使得其销售一直非常好。</p>

    对于罐头的定位,朱厚照并没有像对待玻璃那样,让其成为一种高端产品,只是面向富人。他讲罐头面向大明所有的人。属于一种大众化的商品。</p>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了百姓饭桌上的食物种类,更是为那些在外劳碌奔波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携带方便,并且有营养的食物。</p>

    总好过奔走在外、风尘露宿之人啃的那个硬干粮。</p>

    随着春季早稻的大丰收,接下来的晚稻也就提上了日程。</p>

    按理说,朱厚照在发明了杂交水稻,在南直隶大力兴修水利,粮食生产工作已经逐步步入正轨,晚稻种植不需要他操心了。</p>

    可是,今年的晚稻种植却与往年有所不同。</p>

    朱厚照在南京开始发行弘治版宝钞。所需原材料当中,就有桑穰。为了确保弘治版宝钞在江南各省顺利推行,扩大桑树种植,自然就被提上了日程。</p>

    仅仅依靠现有桑树,以及在浙江扩大桑树种植,还远远不够。因为除了为宝钞提供原材料之外,种桑养蚕,将为下一步扩大丝绸产量提供原料保障。</p>

    明太祖时期就规定,民田五到十亩,需要栽种桑、麻、木棉半亩。后期对于不种桑者,出绢一匹;不种麻者,出麻布一匹;不种木棉者,出棉布一匹。</p>

    这看似给了百姓选择自由权,可是对于大明来说,还是有很大弊端的。</p>

    大家都不种桑、麻、木棉,那么就得需要出绢、麻布、棉布等物。</p>

    市面上这些物品的数量如果能够保证大家的需求,还好办。如果少于需求,势必会引起这些物品价格的上扬。</p>

    到了洪武三十年,行人高稹就提出了将桑、麻、木棉等物折成银子或粮食,于是户部就规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绢一匹,石有二斗;棉布一匹,一石;苎布一匹,七斗;棉花一斤,二斗。</p>

    这么做,虽然缓解了大家因为田赋,而被动购买绢、麻布、棉花等物品的情况,可是对于大明来说,这些基本的农作物的产量就得不到根本保障。</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