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0章、河湟(第2/4页)  蜀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队兵马试探而攻,且偶尔会深入敌境骚扰粮道或看有无机会虏民而归。

    不过,魏军已然坚壁清野,收获几乎寥寥。

    总得来说,关中战场,汉魏双方陷入了敌我势均力敌的时刻。

    谁都不敢擅动,避免显出破绽被彼所趁。

    于魏国而言,费曜的战败,并没有伤及关中的元气。

    且如今正值寒冬季节,扼城池而守,对民生及士卒都没有损失。只要坚守到了开春,汉军必然会因为粮秣补给而罢兵归去。

    战与不战,影响不大。

    唯独被改变了的,乃是凉州那边的战事,曹真只能静候消息了。

    而于大汉而言,魏延胜了一战且缴获极多,已然可称此番出兵有所得。如今再度陷入对峙,也不无不可。

    反正,兵出之前,定下的战略调度中,他们本来就不会参与凉州的战事。

    是故汉魏双方皆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来了凉州的金城、西平二郡。

    其中,西平郡乃是献帝建安年间,从金城郡分析而出。世人对它通俗的称呼,乃是“河湟谷地”。

    不过,整个河湟谷地,并非是一片大型冲积平原。

    而是由湟水水系诸河谷,及积石峡以西的一段长约200公里的黄河河谷所组成的;可分别将之称之为“湟水河谷”与“河水谷地”。

    湟水河谷占了西平郡疆域的十之七八。

    南北两侧由拉脊山脉与达坂山脉夹在中间,从西海东北角(海晏县)发源而来的湟水,从中间浩浩荡荡东去,于四望峡处注入大河。若是看形状,湟水河谷十分类似于一片树叶。两侧山脉蜿蜒而下的支流与湟水都是脉络,一同将这片树叶灌溉成为沃土。

    且气候温润,可满足农耕的需求。

    这也是为何繁衍于此地的羌人部落,皆半农耕半游牧的缘由。

    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往往占据一段河谷抑或者湟水支流的肥沃山沟耕牧,建立种号部落,各自称雄。

    此乃优势,亦是弊端。

    优势,乃是指羌人部落不用像河套平原的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那样,过着典型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岁通过耕种储存的粮秣,增强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弊端,则是每条河谷的羌人部落,都是自成体系,彼此各自为政。不管是通过战争兼并抑或者血脉融合成为一体,还是共盟抵御外敌,皆堪称几无可能。

    此生存状态,也是造就湟水河谷内叛乱频发的缘由之一。

    中原王朝统治此地时,通常会采取“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的手段,区别对待,避免他们联合,以便于维护官府的权威。却常常因为执行之时,把控不好权衡的度,从而引发一些被打压的种羌忍无可忍,拉拢族人举起叛旗。

    从而,也导致许多旁观的种羌,出于投机获利的心理,半推半就的加入叛乱。

    且许多本地汉人豪右,不会放弃这种播种自家野心的机会。

    西羌叛乱难以根绝,并非偶然,亦非必然。

    自从汉军夺取了陇右之地、对凉州虎视眈眈后,魏国为了集中兵力与精力对抗汉军,有一些明智之士,也开始思考安抚羌人部落的办法。

    魏雒阳庙堂的衮衮诸公,乃是采取了减少了河西四郡的关隘的通行费用,让出丝路利益让他们不与大汉合流。

    魏征蜀护军郭淮,转来金城郡任职后,便通过恩威臧否来立信。

    对不臣者,驱兵讨之;率众臣服者,则是问老恤幼、宣晓仁义,让众羌皆服。

    而生长于凉州的庞淯与杨丰却大为不同。

    他们在整个凉州的羌胡各部中,皆威信甚著,缘由乃是心中所秉承的信念乃是“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