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获满满(第2/4页)  大明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们给我报完数后,我还特地亲自数了一遍,保准没错。”马永也十分的感慨。

    农民军多马,是明末战争中的一个很大特点。

    很多史书都有记载,当时的官军通常骑兵很少,而农民军的骑兵却常常十分众多。甚至于官军骑兵基本都是一人一马,而农民军骑兵却常常可以一人二马或一人三马。

    明朝围剿农民军最久、战绩最显著的三边总督洪承畴就曾在奏折中说:“贼人人有精骑,或跨双马,官兵马三步七,则追逐之难也。”

    《明史左良玉传》中也说:“贼介马驰,一日夜数百里。我步兵多,骑少,行数十里辄疲乏,以故多畏贼。”

    而《平寇志》卷六中则记载:“贼营多马”,“马既甚多,大马日支料一斗,中马六升,饱腾如是”;“骑兵决战,一兵必二、三马,更番驰骤而不疲毙”。

    再举个列子。

    崇祯十一年的三水之战,孙传庭以3346人大破农民军,斩首623。仅在战场上就缴获了马骡727匹,铠甲185副,武器1652件。而事后招降农民军有3050人,却又献出马骡3021匹。

    是不是很令人震惊!

    其实,左良玉能在朱仙镇一战就丢了多达7000余匹的马骡,也不过是因为他在之前偷袭了李自成设在临颍的存储基地,并缴获了大量马骡。

    那农民军的战马数量缘何如此之多呢?

    这与农民军多起源于秦地也就是陕北有很大关系。

    明代陕北的主要经济支柱并不是农业而是牲畜业,明朝张翰所著的《松窗梦语》就提到陕西主要经济产品为“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骨”。

    再者,陕北在明代是农耕与游牧的交界区,在获取马骡方面拥有天然且巨大的优势。而且因为远离明清的交战区域,又使其成为内地获取马骡的最稳固区域,然后还是一片被各路大小农民军控制的区域。

    这些都使得农民军部队中的马骡数量真的很大。

    再加之农民军在河南的一系列大胜,更是把官军本就不多的马骡又大部分都给集中了过去。

    如此,本就对机动性要求更高的贺一龙先锋部队马多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更何况他们占据黄陂后还最优先对马骡进行了重点搜刮。

    “这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有了这么多马,我们就可以干很多事了。而且那么多马骡,保障营以后也能更轻松。宋宝来那小子估计都得乐死。”

    李平终于抑制不住的兴奋起来,满脸都是笑容。

    “是啊!是啊!尤其是咱们退出襄阳后,用马的地方多,缺马真的是太难受了。这回,保障营的那些妇人们以后也有很大部分能坐上车了,再不用天天跟着我们这些大老爷们用两条腿吃辛苦。”马永也跟着应和道。

    “217匹战马,除了给机关和侦察连补充外,余下的足够我们组建一个骑兵连了!”李平迅速进入了幸福的想像,同时脑袋里也开始伴随着出现了万骑奔腾的景象。

    “长官说的对!我们的确需要一支专门的骑兵连。不然,侦察连又要当骑兵又要搞侦察哨探,确实难以支应。”

    “那个张清不错,应该能当此任。”李平灵光一闪。

    “张清?”

    马永虽明晃顿了一下,但他这回却很快就跟上了李平的跳跃性思维说:

    “张清确实不错。他在辽东边军中从军多年,既干过远哨夜不收,也当过骑兵队长,还杀过鞑子。无论骑术还是弓箭我均远不如他。这些日子我观其本性也是极佳,又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男儿,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夜不收”有说是明代辽东边军中的哨探或间谍特有的称谓。但其实这个词在明代用法很广泛,有很多时候也并不是指侦察兵,甚至有地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