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棉甲时代(第1/4页)  大明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过了几天,宋宝来的平炉顺利的出了第一批钢,大喜过望的李平立即琢磨起用这些钢材优先做点什么。

    前些日子山谷中的遇袭战,让他对弓箭有了第一次直观上的认识,弓箭重要的打击效果和士兵们对弓箭的恐惧让他首先想到了防御问题。

    如果人人都有出色的盔甲,那伤亡将会减小很多,也会大大增强部队的战斗勇气。

    可造什么甲呢?

    欧洲的那些光亮的一张板式盔甲立即就进入到了李平的脑海之中,让他禁不住嫌弃起自己部队装备的那些看上去防御很弱的布甲、皮甲和棉甲。

    有了想法,自然就要去干,结果他在宋宝来那里却先意外的碰了钉子。

    宋宝来不懂军事史,也没研究过欧洲盔甲,但他了解冶金史,他了解功本与成效问题。他对欧洲盔甲在历史上强于中国根本就是嗤之以鼻,他认为人人都穿上沉重的铁甲根本就是浪费。

    从宋宝来那里,李平第一次得知古代欧洲的冶金技术竟远远落后于中国,尤其是炼钢的技术水平更是相差甚远,可以说现代社会的钢铁技术是与中国古代的炒钢技术一脉相承的,而跟欧洲的冶铁脉络没什么关系。

    据宋宝来说,1845年美国的企业家凯利从中国请了4位冶金专家到肯塔基城传授中国炼钢技术,1852年此技术扩散到了英国,使钢铁大王贝塞麦于1856年在转炉中直接由生铁脱碳成钢,对欧洲大批生产钢材起了促进作用。

    19世纪中期,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合作发明的平炉炼钢法,也就是宋宝来现在所用平炉的原型,也是以中国早期设备和原理为基础的。可以说,由中国传入的炼制生铁和由生铁炼钢的技术,是欧洲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

    因为专注于炼钢,因为是中国人,宋宝来对这段历史几乎是门清。

    材料就有差距,宋宝来也因此对欧洲盔甲技术领先中国这事根本就不相信,至于李平叨咕的那些什么板甲和胸甲之类的,宋宝来更是不以为然。

    他认为,这些甲不可能做得很厚,又不是坦克,又没发动机,太厚了人穿在身上不说压死也走不动了。以他对金属的了解,薄薄的金属甲在火器面前就是多余的累赘。

    他的猜想是,欧洲人玩出这些东西,可能不是因为他们的冶金技术好,而恰恰是冶金技术太差了,导致攻击性兵器的硬度和持久都不行,这才出现了李平所说的板甲之类的东西。

    而且宋宝来好像隐约记得曾经看过的资料就说过,西方到中世纪连渗碳技术都没推广起来,一直在大量使用的是质地较软和硬度比较低的熟铁。

    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攻击武器的尖部偏软,不用太强的防护就可以了。

    并且从维修上和使用舒适度上讲,中国的小片片甲也显然更具优势。

    虽然被打击了,但李平显然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他必须进行实物测试。他想起了大部分一直被扔在仓库里的铁甲、棉甲和布甲。

    因为大部分队伍还在新兵训练阶段,这些甲也就大多一直没派上用场,最主要是没有引起李平的重视。

    在护卫左夫人的那场战斗中,他们装备的皮甲和棉甲发挥的作用有限,让李平对配发的装备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所以在使用上也就非常不积极。

    虽然还差一种主力甲,布面甲,就是那种外层是布或棉,铁片在内层的一种甲,这种甲多以将领和精锐骑兵装备为主。不过,李平倒可以用布衣和铁甲放在一起来模拟。

    但测试还没开始,对测试装备的仔细检查就让李平再次收到了意外。

    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因为李平当初的主要心思都在攻击兵器上,李平对所拥有的各类甲根本没认真一一查看过,更谈不上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