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各奔东西(第1/4页)  大明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襄阳的地理位置非常刁钻。

    它北接汉水、南靠羊牯山,东为汉水的拐点,只有西面的陆地可以正常通行,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

    襄阳城大致是个方形,但它并却不是朝着正北座落,而是向左倾了约30度。

    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特点,可能是因为襄阳的西面城墙承担着最主要的陆路防御任务,必须与它北边斜向东北流动的汉水大至成一个直角来优化防御。

    从地图上看,从西北而来的汉水在到达襄阳时开始斜向上拱起,接着打了一个向内的超大回弯后蜿蜒向南,这个大回弯很有点像是在一个直角上鼓起了一个大包。

    这个圆乎乎的大包面积很大,约有20平方千米,地势很高,还大致平整。大包的底部也就是东南口则被由羊牯山和岘山所组成的一小片山峦所挡,使整个大回弯内的土地成为了一个大约封闭的所在,平坦陆路出口也自然只有向西和向南的沿江处。

    而向南的陆路通道又因沿汉水南北走向的岘山又长又邻江而十分狭窄漫长,且多浅滩,是兵家通行的大忌。

    襄阳城就建在最宽的那条向西的沿江陆路通道上,面积约2.5平方千米,并几乎将这条通道完全堵死,城池的东南角距羊牯山的东北角只有几百米,实际上等于封死了这条通路,也使整个大包内的土地都相对安全了许多。

    然后,襄阳的西边接着羊牯山的又是万山,然后就是连绵不绝难以到头的群山,进一步优化了襄阳的整体防御态势。

    正是这所有的一切成就了襄阳千古雄城和防御北方战略支撑的地位。

    因为出城,李平第一次对襄阳的地理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且他也只能从西边出城。

    但是从几十里之外的大西边山区回来后,李平却并没有急着从西城门进城,而是带着兵马沿着羊牯山北的边缘绕到了襄阳城的南边。

    他要去一个地方,一个新的驻军之地。

    襄阳城里的那小块地方已不可能容得下他当前众多的人马了。也许硬挤挤也行,但军队除了住之外还得有训练的地方,所以他就只能为自己再找一处宽敞的驻军之地。

    然后这驻军之地还不能离赵进太远,也不能违背驻军襄阳的大原则,所以就只能是襄阳城郊了。

    因襄阳城的总面积只有2.5平方千米,在明朝经过200多年相对和平的发展后,城内早已容纳不下不断增长的人口,自然也不可能容纳下更多的军队。

    此时的襄阳城也如同这时的大多数城池一样,它的城外最终衍生出了大量混乱的民居,甚至它最著名的铁佛寺就位于西门之外,一部分永久性军营也就理所当然的建在了城外。

    事实上,襄阳最大的永久性军营就建在襄阳城东汉水大回弯的最里边,占地面积又大又安全。

    所以,李平选择大回弯内的城南郊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之所以要来城南,却是这里离南门有一段距离但靠羊牯山的地方有一片几乎半废墟的宅院,然后更重要的是它现在还是无主之地。

    这个地方是李平命马永提前回来带着他们解救的百姓们寻找的,并调集了在家留守的兵马进行了提前占据,他现在既是来验收,也是来接收。

    只一到地方,李平就喜欢上了,马永再一次让他没有失望。

    这片半废墟的土地是由几个相邻的宅院组成,应该是几家富户的聚居处,背靠着羊牯山众多枝杈的一处小山背,总面积大概有几十亩。

    这里是在去年张献忠攻占襄阳期间被摧毁的,略有偏僻还有此劫难据说是因为得到了本地贫民的引导,除了被屠戮和洗劫一空外还遭到了焚烧和拆抢,不仅房屋所剩无几,就是院墙也大都残缺不全。

    这里原来的主人们要么是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