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章:一个字――“怼”!(第1/2页)  重生1985当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贺云的问话顿然间让现场的一众老同志不由得语塞起来。    下乡?    这谁没有下过?    当初响应伟人的号召,在场的老同志全都下到过农场或是其他地方干过苦力,甚至还为此吃了不少的苦。    不过,随着那段特殊时期的结束,大家又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城里,有的回到了原单位,也有一些人来到了新的单位。    但总的来说,下乡大家肯定都是下过的。    可那又如何?    这又和当下的事情有什么关系?    “你这个小同志,有什么话就直说,别跟我们拐弯抹角的?我们这些人当然都下过乡!”    “对!我们曾经都响应过伟人号召,自然是下过乡的,可这与你的剧本有什么关系?”    “就是!当我们没有常识呀!这乡下争水,虽然也有过,可那又如何……怎不能……”    “等等……你的意思是说……”    就在这时,不少老同志突然间意识到了什么,他们纷纷朝着贺云看了过来。    贺云见他们想到了什么,即刻一笑说道:“诸位都是我的前辈,刚刚我的态度确实差了点,我向诸位前辈道歉,但是我要说的,咱们拍摄这部电视剧的目的是什么?是献礼吗?是为了弘扬什么吗?”    “我觉得都不是!”    “作为原著作者,我写这部之前,就想过不少,也见过许多。我觉得与影视作品都是一样的,读者与观众他们都是普通大众,他们需要看到最真实的一面,而不是虚假的口号。”    “就像我这个剧本之中所写的,主角所说的那句话,我是人民的儿子,也是父亲的儿子,真正的榜样是有缺点的,他们都是普通人民群众,如果剧本把他们塑造的太过完美,那不就等于脱离了群众,那还是榜样吗?”    贺云的一席话把那些老同志说的是哑口无言。    事实上,贺云所说的这些道理,他们心里都明白。    只不过他们嘴上不愿意承认罢了。    其实,也怪不得他们。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教育都在摸索着前进,文化领域其实也一样。    而影视行业更是如此。    那段特殊时期结束之后,样板戏已经成为了历史。    《庐山恋》等一大批之前被定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影视作品陆续开拍上映。    可即使这样,影视领域还是有许多思想僵化的地方,没有迈不过去那道坎。    尤其是电影行业,一直在摸索之中前进,甚至走了不少的弯路,直到后来引进好莱坞大片,引入了竞争机制,形成了所谓的“鲶鱼”效应,这才把这团死水给打破。    当然,这些都扯远了,还是说回现在。    贺云写这个剧本时,其实就有过种种考虑了。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之后,78年至89年是一个阶段,而90年至99年又是一个阶段。    80年代,影视剧的拍摄是有着非常显著特点的。    那就是成本很低、拍摄时间长,追求艺术化。    而到了九十年代,影视投资成为了一门行业,资本开始影响剧本的拍摄,自然而然也让影视领域有了很大变化。    但一个好的剧本,一个贴近生活,让观众喜闻乐道的剧本,也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编辑部的故事》、《渴望》这类电视剧,就特别真实,特别贴近生活化。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类电视剧才会在九十年代初中期盛行一时,收视率极高。    “我说两句吧!”就当一众老同志被贺云说得哑口无言时,一个人突然站了起来说道。    说这话的人正是冯晓刚。    他看向了贺云,说道:“贺云同志,我这里有个疑惑,虽然我是一名美术师,可我也尝试写过剧本,你这个剧本我看完之后,总觉得你在结尾处写的有些欠妥。”    “哦……请说!”贺云一见“冯裤子”站了起来向自己提问,心中却是有些好奇。    这位“冯导”拍的那些喜剧,贺云多少也是看过的,水平嘛,倒还行。    可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