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04章 休想平安着陆(第3/3页)  大周内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帝面带喜色,知道自己的话说到了心眼里。

    不是他杜滨投其所好,而是皇帝了解民间,接地气。

    趁着皇帝有功夫,杜滨开始详细的介绍,先不谈税收,从百姓的生活说起。

    上次参见陛下,听陛下说两个有利于。微臣回去后苦思冥想,越想越觉得陛下英明。那么,微臣的奏疏便以“两个有利于”为基本原则,先说说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比宋代,大周百姓买一斤盐需要300文,而宋代的百姓只需50文,这是六倍啊!食盐可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要花费六倍的价格得到食盐,收入又没有明显的增加,百姓生活又怎会不困苦?

    刘文炳在旁边帮腔,“宋代时候,武大郎一个卖炊饼的,也能租住两层的楼房。今天的百姓忙死忙活,有多少还困在草屋之中?”

    公孙剑觉得,刘文炳话糖理不糖,宋代虽然在军事上乏善可陈,但是在经济上表现非常突出,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应该是要高于明代的。

    杜滨继续道:“按陛下的说法,要想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改善。那么,食盐价格必须下降,必须让百姓用更小的代价获取生活必需品。其次,百姓吃盐不但价格贵,购买并不方便。各府各县,都是按人配置盐的供应数量,购买、官盐手续繁琐,而且费时费力。”

    公孙剑听明白他的意思,很像是后世里反应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大周子民存在的问题是“吃盐难”、“吃盐贵”。

    公孙剑要是真的为百姓着想,那就得解决这两个问题。

    看病多麻烦,技术含量又高。相比之下,公孙剑觉得“吃盐难”、“吃盐贵”并不难解决。反正现在的盐税没多少,再怎么改也动不了国家根基,不如先从百姓的视角出发,解决掉这两个难题。

    既然吃盐很贵,那就想办法降低价格。

    既然吃盐很难,那就让百姓就近买到,去除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这是典型的用户思维,从用户角度考虑真实的需求。做到这两点,问题迎刃而解。现在难的是,怎么做到这两点?

    价格是想降就降的吗?是官府想卖多少就多少的吗?

    到处都卖盐是官府允许的吗?符合实际情况吗?

    反过头来,杜滨说另一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或者,通俗点说,是否有利于朝廷多收税。

    还是以宋朝为例,盐的零售价是50文,朝廷抽税30文。而大周朝昵,卖300文的盐,折算起来大概收税20文多一点点。

    看起来30文与20文差的不多,可零售价的对比是50文与300文,这就完全不成比例了。

    根源在哪里?

    与盐商无关,与卖私盐的无关,出在国家对盐的整体管理上。

    因为贩盐的利润高,商人们趋之若鹜,官府想出让他们去边关运送粮食,换取售卖官盐的合法资格。这是一种利益的交换,把长途运送粮食的成本算进了食盐里。

    公孙剑要想破局,就得先从这件事情入手,尘归尘,土归土,食盐的事情归食盐,运送粮草最好是另想办法。说说520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