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五章 “稳如泰山”(第1/2页)  奋斗在五代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说郭荣已下定决心撤兵。    但要想撤兵,朝堂里还得走几道流程。    为了朝堂和皇家的脸面,身为皇帝的郭荣,并不能直接下发撤兵诏令。    得先由前线的高级武将向朝廷请求撤兵,朝堂内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再由郭荣“免为其难”地下发撤兵诏令。    这趟流程一走就是半个月。    在六月末至七月初的这段时间里,周军在淮南接连又吃了两个败仗。    先是淮西不设防的黄州落入南唐之手,周朝在淮西的四个州,只留下了光溜溜的一个光州。    光州由于是在淮河南岸,紧靠周境,南唐主将朱元并未选择攻取。    将新攻取的三州交由南唐后续地方部队驻守后,朱元领两万南唐禁军开始朝寿州城靠拢。    如今,朱元部就驻扎在寿州城以南两百里的六安县,摆出一副要支援寿州守军的态势。    六安县往东一百里,就是交通要道庐州城。    朱元随时有切断淮东周军退路的可能。    而在淮东地区,南唐也久违地来了一次主动出击。    濠州南端的定远县,自二月以来,就一直由周朝徐州节度使武行德占据。    定远县与庐州城,是滁州连同寿州的唯二两条通道。    七月上旬,南唐濠州守将郭廷谓眼见朱元在淮西节节取胜,也有些按捺不住,瞄上了定远县的武行德。    武行德麾下就几千地方杂牌州军,在定远县为所欲为几个月,军纪早已涣散不堪,自是一触即溃。    如今,两条通道之一的定远县已落入南唐之手,唯一剩下的通道庐州也是岌岌可危。    南唐已经隐隐完成了对淮南三万多周军的包围网,只余下庐州一个出口。    撤兵绝非易事。    从古至今,撤兵时遭遇敌军趁势追杀,从撤退演变至溃败的惨剧屡见不鲜。    南唐在瓜步渡口部署近五万大军,就夹在周朝重兵驻防的六合县与扬州之间。    若是周军撤退,唐军随时可以尾随追击。    周朝在淮东有三万多大军,要想全军安然无恙撤回寿州大营,几乎是不可能的。    七月中旬的头一天,郭荣的撤兵诏令终于送抵寿州大营。    李重进站在淮南地图前,草草瞄了一眼诏令,冷笑一声:“呵,为了那点脸皮,拖到这时候才发来诏令。”    吴观面色严峻,在旁附和道:“如今淮东三万多大军危如累卵,要想全身而退,绝非易事。”    “淮东与寿州大营全靠庐州连接。”李重进将诏令随手丢到一旁桌上,双眼盯着地图:“依你之见,是派兵重夺定远县,还是将这些兵马派去庐州,协防朱元部?”    吴观看着地图略作思忖,缓缓回道:“下官以为,还是支援庐州更为稳妥。”    “那便依你之计,派一万兵马支援庐州。”李重进走回案后,重重靠坐在椅上:“至少要确保退路的安稳。”    虽是向吴观问策,李重进心中却早有定计。    反攻定远,风险太高,郭廷谓龟缩濠州半年,如今竟敢主动出击,背后定是有援军相助。    况且攻城的难度远高于守城。    放着现成的庐州不守,去攻占敌人重兵云集的定远,傻子才干。    “咱们就负责确保退路,退兵的事,就让向训去干好了。”说罢,李重进吩咐吴观道:“你立刻替我写封军令,连带这份诏令一并送去扬州。”    自张永德返回下蔡浮桥后,周朝在淮东地区官职最高者,便是淮南节度使向训。    向训自然也当仁不让地,接手了张永德沿江招讨使的差事,成为了周军在淮东地区的指挥官。    依照向训的指示,驻守扬州的三万多周军,分成了四部各八千。    一部驻守扬州城,两部驻扎在扬州与六合县之间的官道旁,确保扬州与滁州连接的畅通。    余下的一部,干脆驻扎到了滁州城北部,防备北面濠州、泗州的唐军。    周军在淮东的兵力本就弱于唐军,如今更是分散在了各地。    向训的排兵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