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折中方案(第1/2页)  奋斗在五代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视察完国子监回到宫中,郭荣便命内侍将国子监交上来的二百余份考卷送去了翰林院。

    郭荣公务繁忙,自然不会亲自审阅这批考卷,让翰林学士们先黜落一批有明显缺点的考卷,郭荣最后从剩下的里边选出几份优异的即可。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赶在黄昏之前,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捧着一小叠考卷进到了殿中。

    “启禀陛下,经臣与院中学士们仔细推敲,除去语序不通、字形不雅、文理不明者外,最终选出了二十份考卷,以供陛下裁定。”

    身为翰林学士之长的徐台符嗓音有些含混,两鬓斑白身形枯槁,佝偻着腰立在殿中,圆规般的大腿微微发颤。

    徐台符看起来确实是太老了,下次找个机会让他回家颐养天年算了,郭荣望向身边内侍:“还不快给徐学士赐座?”

    从内侍手中接过考卷,郭荣草草翻阅起来。

    郭荣在国子监中出平边策这道考题,主要的目的其实是想试探一下京中官员们的真实想法,选拔考生反而是其次。

    因为国子监中的监生大都是京中官员们的子辈,他们在平边策中所表达出的观点,会极大地反映出他们父辈的观点。

    而他们那帮在朝中为官的父辈,在面对郭荣的质询时,往往都揣着模棱两可的观点。

    因为那帮官员都猜不透郭荣的真实想法,不敢轻易地给出确切的建议,怕自己的见解与郭荣的心思相左,从而导致自己失去郭荣的信任。

    所以郭荣就想通过这么一次国子监考校,来看看这帮大臣内心的真实想法。

    你们这帮老油子能够含混过去,而你们这些儿子们的道行,肯定是没你们高的。

    郭荣随意从考卷中抽出一份,卷头的署名是范晞,正是当朝首相范质的养子。

    范晞的生父范正是范质的哥哥,十多年前范正英年早逝,范晞与哥哥范杲都由范质所收养,目前兄弟两人都就读于国子监。

    在文章中,范晞希望郭荣能够再休养生息十年,凭借中原的地大物博,自可轻易地征服周边的割据政权。

    看完范晞的考卷,郭荣微微撇了撇嘴,将其放到了一边。

    中规中矩的想法,缺少进取心,范质原来是这般想的,哼,跟冯道那老东西一脉相承。

    郭荣又抽出了一份,卷头的署名是赵匡义。

    哦,是赵匡胤的兄弟吧,没想到他那个黑肥子竟然会有个能做文章的弟弟。

    这赵匡义自己好像曾经见过来着,郭荣弹了弹考卷问道:“这赵匡义,你还有印象吗?”

    侍立一旁的张守恩当即回道:“是赵刺史家的三哥儿吧,曾经南庄的讲武会上射过箭的那个。”

    “哪个?”郭荣一时没想起来。

    张守恩小声提醒:“就是十箭脱靶三箭的,脸很白,还有点小胖的那个。”

    “你这么说我就想起来了,原来就是那个胖小子啊。”郭荣嘴角泛起笑意。

    当时自己还想给他封个官来着,却没想到这小子竟然能脱靶三箭,自己实在是拉不下这个脸给他封官。

    郭荣回过神去看赵匡义的考卷,嘴角的笑容逐渐消散。

    这赵匡义竟然说先攻取蜀国再攻取南唐。

    是,自己是想拿下蜀国占据的秦凤四州,可这四州都在两川之外,攻取并不困难。

    可要攻取蜀国腹心的两川和汉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

    这人射箭不行,难道脑袋也不好使吗?本朝目前的国力能够支撑大军进蜀吗?

    简直就是一派胡言!亏他还是赵弘殷的儿子,赵匡胤的弟弟,他们俩就是这么教育后辈的?

    握着考卷的手微微颤抖,郭荣转念又想到:难不成赵弘殷和赵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