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1 章 丧师失地(第1/3页)  我用金手指建强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翁同龢看到光绪皇帝已经明白过来,心中满意的点点头,“皇上今天已经向李鸿章承诺,君无戏言,皇上还是明天写一份圣旨去南京,让下面的人慢慢的走,不必担心时间。”

    光绪皇帝听完之后,他明白了翁同龢的意思,但是皇帝又想到这场大战时间恐怕短不了,就是传旨的太监走得再慢恐怕也能到了南京了。看来得单另写一份秘旨给刘海,让他拖延时间,直到北洋损失惨重,再出来收拾残局。

    “老师果然神算,得老师辅助大事何愁不成。”

    翁同龢听完光绪皇帝的赞扬,心里美,他现在心中把自己都比成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2天光绪皇帝果然按照温同书的意思写了一份圣旨,命人送到南京。

    而在送圣旨的人离开时,他又悄悄的写了一份秘旨,派自己的贴身太监快马加鞭,送往南京。

    朝廷上的人对于光绪皇帝下旨,让南洋北洋组成联合舰队,还是很满意的。这样一来,对日大战就有了几分把握。

    可是李鸿章是什么人,他马上就从中看出了不对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派人写圣旨送往南京?一份电报就解决的事情,非要搞这么麻烦干什么?

    而李鸿章也不是傻子,见到这种情况,当然不会派北洋水师北上和日本人决战。

    因此李鸿章当即命令北洋水师不得出战,暂时在港口内以维修的名义等待时机。

    虽然北洋水师不能出战,但是陆地大战却不能停止。

    清朝海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后,陆军也在朝鲜牙山的承欢驿被日军突然袭击。

    1894年7月26日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兵2000余人在此刚构筑工事,准备布防。

    他觉得2000多人的士兵太少,所以请求主将叶志超派兵增援,但援兵还没到,就在7月28日凌晨四点许,他们就遭到了日将大岛义昌部队的突然袭击。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激战,清军因为寡不敌众,阵地相继失守,四面受敌,聂士成只好率部突围,成欢驿随之被日军占领。

    聂士成率残兵和叶志超汇合后,感到日军来势汹汹,双方兵力相差甚多。两人合议,认为北撤待援是上策。于是,两人率兵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等待清廷的援军。

    8月初分统马玉坤率五营一队,约2100余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盛字练军一起入朝在平壤和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构建五大军三十五营共约一万七千余人。清廷任命叶志超总统驻平壤各军。

    日本利用丰岛海战全胜的机会控制了朝鲜西海岸的制海权,并迅速派出陆军第五师团共一万六千余兵力迅速向平壤进攻第三师团也从元山登陆抄断平壤后路。

    当时,平壤是朝鲜的旧都,平壤之战的胜负对中日双方的战局都极其关键,因此双方都极为重视如临大敌。

    因为从全国各地增援的部队行进缓慢首批已抵达平壤的援军合算进去和日军兵力相差无几,数量上未能占有优势。

    李鸿章就制定战略方针,“先定守局,再图进攻”,本意是想待新增援兵抵达后再行进攻,为此清军在平壤决定采取守势。

    这个战略被日军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瞧破他说“清军极短于野战,窥其所长唯有守城一法耳”,“清军常有据守险要之习癖”。故此日军决定冒险速战速决区区一万多的兵力兵分四路,迅速进攻平壤。

    清军中也有一些将领本意是主动出击,比如左宝贵不停的建议,先发制人攻打日军,但不断遭到清军总统叶志超的阻扰,就此清军困守平壤城。

    9月15日,日军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从三个方向对平壤进攻。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