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三章监国称制(第1/2页)  永历十四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唐王虽说还是心心念念救回天子,但是到底同意监国称制了,为了安江南民心,所以监国统御天下之事势在必行,按李兴的意思当请唐藩移驾至武昌,行监国之事,

    但是唐王执意不肯,认为湖口既是前线,诸臣何必往返劳顿,况且作为大明监国亲自在前线称制,亦能鼓舞全军将士之心。

    监国殿下有明旨,李兴亦不好阻拦,由于县衙破落,遂将湖口富绅林先坤的府邸作为监国临时行在,这林先坤是湖口一带最有名的富绅之一,闻得大明监国殿下要征用他的府邸作为行在,欣喜若狂,居然又向唐王捐输了十万两白银。

    内阁名单已经拟定,内阁共设六人。郭之奇以中极殿大学士任首辅,同时兼吏部尚书;连城壁以建极殿大学士任次辅,同时兼户部尚书;宋广坤以文华殿大学士入阁,同时兼工部尚书,文安之以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同时兼任礼部尚书;张湟言以东阁大学士入阁,同时兼兵部尚书,扶纲以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同时兼刑部尚书。攫欝攫

    唐王如此安排也颇为合理,基本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照顾到了,晋王,延平王,靖南军包括夔东军,皆有官员在内阁任事,也不虞一家独大。

    至于九卿唐王则以湘西洪育鳌为太常寺卿、原粤西四府巡抚张孝起为大仆寺卿、原梧州知府钱安宁为光禄寺卿、原浙江巡抚卢若腾翰林学士、江西巡抚李之粹为鸿胪寺卿、原绍武朝兵部尚书唐显悦为苑马寺卿,至于国子监祭酒则预备在南都光复后再设。

    至于都察院李兴本属意广东左布政使张所养,认为此人在粤西任上,行事颇有法度,当可主持都察院,但是唐王断然否决了李兴的建议,认为张所养本是汉军出身,非比一般降官,做一省布政使已经是天恩浩荡了,如何能入都察院。

    说实话唐王的考量是有道理的,李兴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弄出什么幺蛾子来,遂从唐王所请暂时不设都察院。

    本来诸官还欲商议各部侍郎人选,唐王亦制止道:“如今身在前线,当以军国之事为重,在李帅未攻取南都之前,监国行在不会下达任何行政命令,所有行政军政命令依然由军帅府下达。”

    李兴认为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现在的首要目标是攻拨南都,唐王殿下如此识大体,靖南军中诸多将皆是喜出望外,他们本就害怕朝廷再派什么督师,监臣瞎指挥,现在就是多了一个监国和一些官职,其余几乎是照旧,所以诸将皆夸赞唐王之德。巘戅goafoto.com戅

    至七月二十六日,上上大吉,李兴命人在湖口东城修筑了一座高大三丈的社稷坛,众官奏请唐王殿下监国称制,并颁布令谕着湖口百姓可来东城观礼。

    唐王遂从诸臣所请正式登坛祭天,监国称制,行告天之礼时,早上有甲士设香案于社稷坛上,设驾大乐鸣钟鼓监国殿下身着冕服扵社稷坛上,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于社稷坛左右,行八拜礼。

    社稷坛两侧是千余靖南军直属,一个个手执金瓜,斧钺,端得威风凛凛至于那些金瓜却是花架子,皆是木制,刷满金漆而已。

    待监国祭天完毕,诸臣纷纷拜倒,恭祝监国殿下千岁。

    唐王转身扫视众臣洪声道:“去岁建奴入滇,晋王大败,天子南狩,孤本飘零之人,幸有靖南侯李兴相救,方得出牢笼矣,孤德行浅薄,本不堪社稷之重,然诸官力请之,孤又恐海内无主,社稷倾颓,故权掌军国重务,以待天子回返,诸君务必戮力同心,共伐鞑虏。”

    李兴与众臣皆拜道:“殿下仁德神武,臣等谨遵殿下谕旨,必效死力,光复南都,光复中原。”

    唐王即按李定国之请,代天子授封李兴为异姓楚亲王,并允许李兴设六官开府视事,又改封郑成功为越王,李来亨为忠王,其余诸官皆是加恩封赏,并着李兴取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