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我不是明神宗(第2/3页)  大明王朝158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图案。

    衮服用色以蓝、绿、黄等正色为主,配以二十余种间色,可谓是富丽堂皇。

    接着便是要系上一条镶着祖母绿宝石的玉革带,而朱翊钧顶不喜欢系玉带。

    自明太祖以来,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腹,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已成定例。

    由于明朝的玉带没有束腰作用,是纯粹的装饰用具,佩戴者常常活动,腰带便免不了有时向上仰至胸部,有时向下垂至腹部。

    因此束带之人为了保持平衡,必须时刻用手扶着玉带,以此才能对人呈现出“撩袍端带”般稳重、威严的样子。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气度大方。

    华而不实还仅是一方面,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玉不可以弯曲,所以先要制作成一块块的扁平玉带板,才能串穿成玉带。

    完整玉带由三台、六桃、两辅弼、双尾、七排方组成,一般为二十件,要在短时间内把这么这么多的带銙按照顺序装饰在带上,并非是能由一人所完成的。

    朱翊钧垂下眼,看着跪在地上的小太监们个个面孔低垂,两手十根手指在自己的腰眼上虚虚拢拢地摸索着,仔仔细细地将束袍玉带上的舌形簧片一一摁进鎏金插销里,心里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郁结感。

    好在伺候穿衣的太监们个个动作娴熟,并未让朱翊钧的轻微不适持续了许久。

    皇帝穿戴齐整后,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进了阁来,跪伏着请朱翊钧去皇极门视朝。

    万历皇帝视朝和日程的规章都是早年张居正为他定下的。

    在当时的张居正看来,对于十岁的小皇帝而言,视朝不如勤学为实务,所以在处理视朝与讲读的关系时,把讲读放在第一位。

    具体的安排是,一旬之中,三天视朝,七天讲读。

    除了大寒大暑,大礼大节,并朔望升殿,及遇有大事不时宣召大臣咨问外,每月定以三、六、九日御门听政,余日俱免朝参,只御文华殿讲读。

    张居正的这项建议,经过圣旨的正式认可,从此成为万历一朝的定制。

    视朝一般是朝贺性质,实则并不处理朝政,主要强调的是仪制,显示的是朝廷的威严,表现的是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独尊的地位,于王朝大政方针无实际意义。

    到了万历十五年,这项规章的主要作用已成了文华殿中的讲读。

    在例行的讲读完毕后,皇帝会进暖阁少憩,司礼监在这时便将各衙门的章奏呈进御览。

    内阁辅臣退在西厢房伺候,倘或皇帝有所咨询,则即召内阁辅臣至御前,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每月三、六、九的视朝之日,依制应暂免讲读,但若是皇帝想召辅臣议政,仍可在视朝之后将辅臣召入文华殿中问询章疏所奏之事。

    换句话说,朱翊钧这一大早起来,如此郑而重之地好一通穿戴,为的就是走完视朝流程后,尽快进入后面文华殿的君臣问对环节。

    一旁伺候的太监见状,忙捧上一顶金丝蟠龙翼善冠来,恭恭敬敬地帮朱翊钧戴上。

    翼善冠为万历帝上朝时所戴,乌纱的为冬天所佩,金丝的为夏天所用,丝毫不能有错。

    好容易全部穿戴完毕,朱翊钧面无表情地朝伏在地上的张诚发话道,

    “摆驾罢。”

    张诚应了一声,从地上爬了起来,连同几个新近得宠的小太监,一左一右地搀扶着朱翊钧的胳膊,缓缓朝殿外候着的御辇走去。

    朱翊钧强忍着脚底心传来的刺痛感,一手端扶着腰间的玉革带,尽量保持住身形,让自己的步伐看起来沉稳有力。

    上御辇时,张诚忽然低声开口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