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41.细究(第2/3页)  法学生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影响力,然后这些人的背后就是那些电视台,小金主,莫名其妙的娱乐圈人士。

    一个个的,影响力没他大,钱没他多,更没有系统。

    自己为了这三瓜两枣地去玩,回头还不知道人家要怎么利用自己。

    没意思!

    倒是这文化方面...

    “哥哥你刚才好像想什么的样子,想什么?”

    “没想什么,呃,你说了西游,我就发散了下.....”

    “那为什么表情那么沉重?”唐古追问,“眉头皱得...”

    林双搓了下眉头:“小孩子不要问那么多。”

    “哼!”唐古翻了个白眼。

    “我也没想明白,以后再告诉你。”林双又补了句。

    确实想到了幽深的东西。

    其实不见得唐古不懂,只是林双不想玩深沉。

    因为直播让大家“重写”西游记,林双被夸上了天,有人认为他雅而不俗,有人认为他很接地气,有人认为,他擅长导学。

    更有人认为,这就是全民深度学习的真正开始。

    四大名著,为什么是西游,而不是另三本,这就被无数人解读,他们不相信林双是随意说的。

    肯定是因为林双最喜欢这个,至少他觉得,这是最合适大家的读物。

    貌似新中国拍电视,四大名著也是西游先拍,然后才是另外几本。

    西游、红楼、三国、水浒。

    在那个年代,文化产品数量少,随便拍个啥都有人爱看,电视剧拍摄是要立项的,国家肯定就是考虑到西游最合适先拍。

    它为什么可以占先呢?

    其实西游记原著和电视剧有很大不同,认真的人都会知道这一点。

    名著讽刺的意味非常浓重,而电视剧,更像是被包了一层喜剧的皮,变得很爽了。

    八十年代小品相声也都是这类型的文化作品,把批评话包在糖皮里给大家品尝。

    真正成功的喜剧都是寓庄于谐的,只有诙谐而没有内涵,那就只是闹剧。

    鲁迅对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认为这部小说“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比如“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嗯,从这句话里头知道了,还有流言家这个词。

    其实任何信息传递都存在无数的变化,主观客观折射反射加工再加工,扭曲再扭曲。

    就像林双直播时,别人不知道他在学什么,他也不知道远程的网友在学什么一个道理。

    在阅读中,读者与作者隔着作品开始互动,你传递的,不一定是我接收到的。

    就好像鲁迅在里的开篇那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棵树,左边一棵是枣树,右边一棵也是枣树。

    这就被后人解出了各种花式。

    两棵树,结果全都是一种树你直接说是两棵不就好了,写法还比不上小学生。

    有人说是这是想多赚点稿费,毕竟人家大文豪是按字算钱。

    有说是意识流的,有说是视角写作,有说是影射社会的,左边是这样,右边也特么是这样。

    设想当年有人能在鲁迅活的时候问一下他,你这话到底什么意思,鲁迅会给出什么样的回答?

    大概会翻个白眼,默默点起一支纸烟。

    当年并没有人这么做,大概是特别容易懂。

    换到现在,其实真正读懂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人也都能看明白。

    这园子,这墙,那墙外的树和墙里的人,以及墙内园子那些认不出来的花花草草,无不是大到家国,小到个人命运的隐喻和折射。

    说到底,无论枣树是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