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第1/5页)  三国之谋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司马俱投降了。

    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攻心之计,需要对人心有一个充足把握。

    陈暮知道自己手段确实卑鄙,利用司马俱的困境,毁人家粮草,逼人家投降,实非仁义之士的所为。

    但这个结果难道不好吗?

    四万多青壮劳动力无一伤亡,官军也无一伤亡。

    不费一兵一卒之力,和平解决战事。

    至少陈暮还会给予他们大量的田地,让他们摆脱贼寇的身份,让他们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可以娶妻生子,可以为父母养老送终,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朝廷剿灭。

    虽然以后这些人可能都得打工种田,再也没有人权可言。

    但在封建社会讲人权,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哪怕刘备谈仁义之道,也不是说给予治下百姓自由自在的权力,只是他会把百姓当人,不像其他军阀把百姓当狗而已。

    所以相比于三国另外两个毒士,李儒纵火烧洛阳,贾诩冷眼静观长安变,死的人不计其数,陈暮觉得自己其实善良得跟天使没什么区别。

    高苑城回到朝廷治下,原本逃离的百姓,也陆陆续续迁回家乡,司马俱的人马被打散,分了田地,种地去了。

    城外二十多万亩田,刘备军毁了一万亩,但还有另外十多万亩可以抢救一下,不能浪费。

    于是陆康的乐安军驻守着城池,包括刘备军在内,都加入到了排水的工作中。

    去过乡下看过田间土地的人应该都知道,从古代开始,汉民族的田垄规划十分合理,田地两侧一般会挖深渠,就是用来排水用。

    五万人轰轰烈烈地开始了通渠放水的工作,忙碌了整整两天,最后总算是保住了一大半田地。

    在收服了司马俱后,陈暮将善后事宜交给刘备陆康处理,自己跑回了齐国。

    泰山书院,五月初。

    书院外青石板铺在竹林小道上,一曲山泉从门前流淌而过,花草散发着扑鼻的清香,蝴蝶飞舞,野蜂嗡嗡作响,竹林外的草地上停满了马车。

    “哇,这里风景不错呀。”

    “少郎,慢一点,不要跑那么快。”

    “父亲,我们到了吗?”

    “到了,这里就是泰山书院。”

    “我能见到郑公吗?”

    “听说郑公在泰山学宫讲学,有时候也会来泰山书院给你们授课,下次他老人家的时候,你可以去请教他。”

    “阿福,以后我们是不是要住在这里了?”

    “是的,不过书院里不许仆人入住,奴会住在城外,随时过来服侍郎君。”

    “叔父,我不想来这里读书,我想待在从祖身边。”

    “阿议,听话,乐安离齐国也不远,想回去看父亲,我们以后可以随时回去。”

    仆人将马车里的行李取下来,四至十二岁的少年们下车,好奇地打量着未来他们可能要住很长一段时间的地方。

    陈暮作为泰山书院的院长,站在竹林入口外,笑吟吟地看着不远处的孩子们。

    不知道这些人,哪个是诸葛亮,哪个是陆逊,哪个是陈群。

    书院里的杂役纷纷上去帮忙,引着众人进去。

    “刺史。”

    崔琰带着自己的弟弟崔林,路过陈暮的身边,恭敬行了一礼,又对崔林道:“这是青州刺史,也是泰山书院的陈院长。”

    “见过院长。”

    11岁的崔林已经是个小大人模样,只是神情木讷,一板一眼地行礼。

    陈暮在心里觉得这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