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9章 三郎何必为难三郎(第2/4页)  奋斗在开元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至于一担盐为什么只能定价三十钱,就算总体算起来,又与咱们一开始计算的总值不相符,这里面的差价到底是怎么回事,谢三郎没说……

    所以,盐法改革,要想成为我大唐的一项善政,在不伤害我大唐子民的前提下,还能为朝廷,为内库提供足量的收入,恐怕还真需要谢三郎亲自出手才是……

    他的那篇策论,主要的观点,乃是推动盐法改革,实在必行,但是在具体作上,仅仅提了几条而已,但是就这仅仅几条推动盐法改革的条款,让我等茅塞顿开,就连户部的几位官员,都是连连称赞不已……

    别的不说,就人家写的哪一篇策论,我带着人都研究好长时间了,愣是一直云山雾罩的……

    “要想推动盐法改革,谢三郎乃是关键人物。

    还是张九龄和严之紧拦慢拦地给拦了下来,关键时刻,张九龄说了一番话,李老三到了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话说的,李老三当时都想下令把谢三郎砍了!

    结果,人家谢三郎还拿起来了,“你要是把盐价提到三十钱以上,我就不干!”

    说实话,当时看到张九龄申请盐法改革的奏章,李老三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计算来计算去,还真是谢三郎提出来的这个盐法改革,最对他李老三的心思,对百姓影响算不得大,又有自古以来的传承,就算突然开始征收,百姓也不好说什么,而且只要盐法一经推动,基本就能解决国库和他天子内库的大部分问题……

    但是他也没办法啊。

    你别看他是天子,他也穷,他也想多弄点钱出来。

    而且最让李老三揪心的,还是盐法,谢三郎首倡的盐法!

    更不用说律法了,人家谢三郎正经的明法科出,如今在律法一道上混得风生水起,别看三法司别他级别高、官职大的多得是,但是在名声上,还真没有一个能超过汜水谢三郎的。

    从文?这个暂时还看不出来,也怪他的李老三自己,要不是当初谢直敲响登闻鼓,他李老三抱着玩闹的心态下了一道口谕,让谢直十年之内不得作诗,说不定人家谢三郎在文坛之上的名声要远远超出现在,这个非常有可能,仅仅一个“瘦金体”打底,就让人刮目相看了,更别提他谢三郎在吏部应对李昂的时候,曾经作诗《咏竹》,即便谢三郎在那之后再也没有诗词传世,但是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早就传唱大江南北了……

    从军?就看他麾下区区三骑,就敢向二百多人发起冲锋,不但胜了,还阵斩了闹事的赖三,要是真让他从军的话,说不定多年之后,大唐军方又会出现一名悍将。

    有的时候,李老三也在想,这样的谢三郎,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才能对大唐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律,这个还用多说吗,别看谢三郎现在不过是区区的正八品上官员,那也是天子亲授的监察御史,出仕的时间并不长,就落下了一个“大唐办案第一人”的美誉,而且这个名声,虽说有点溢美,不过水分终究不大,就连李老三仔细看过了谢直办案的过程,都不得不承认,人才。

    军事,人家汜水谢三郎乃是将门出,祖父是成皋折冲府的果毅校尉,曾经在薛家大帅麾下作战,战功卓著……亲大哥,如今在陇右从军,据说已经因功提升至校尉,再上一步,无论是作为偏将还是别将,都算是跨入军方的中层,拥有了独立领兵作战的资格……在这样的家庭之中长大,要说他谢三郎对军旅事一点都不懂,李老三都不信。

    李老三也不得不承认,张九龄这个选择好。

    还真别说,合适。

    却没有想到,张九龄竟然选择汜水谢三郎做了这样的一个“通译”。

    李老三这才想起来,张九龄在汇报“试点三堂会审专家顾问制度”的时候,还特意提过一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