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5章 选秀节目助力直通“诗士”!(第1/4页)  开元情诗与剑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再有就是乾隆皇帝最令人恶心的毛病:

    滥用虚词。

    这句“米粉尚需妙手配,鲜滋还应细心尝”,“尚需”“还应”完全没有意义,你说“米粉妙手配,鲜滋细心尝”,意思不一样?放在句子中就是硬凑五字为七字,然后去掉中间两字会破坏平仄。

    再者颈联与首联意思重复,一个字用了两遍,各种毛病不一而足,显然是没有细心打磨过。

    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这的确是一首“七言律诗”,起码的框架是搭建起来了。只是这框架不是很好,真建成了也只能是一座“烂尾楼”……

    这诗一看就让陈成想到后世退休老头们常写的“老干体”,大多都是这种无病呻吟,东施效颦的玩意,说他们是乾隆皇帝的徒子徒孙一点毛病都没有。

    “你……你……你说我的诗写得不好,那……那……那你又写的什么?”黄峻一着急,嘴巴有点不利索起来。

    陈成微微笑,将自己的诗稿轻轻掀起,展现给对方看:

    肇自秦时古味存,漓江水润米为飧。

    新汤浅染醋红色,细线垂成玉摺纹。

    头醉心折停不住,齿滑唇润澹仍芬。

    陈生嗦粉已成癖,东道招呼胜盈樽!

    其实陈成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没啥思路,毕竟这个的确没办法借鉴后人的诗作,从来没有人写,哪怕后世各家桂林米粉的小吃店里,也宁愿在墙上编个“乾隆迷路”的美食故事,不会有谁想着要给这玩意做首诗抬高一下此物的身价。

    可写诗也是有套路的,按照一套标准的模板,人人都能写出诗来。

    首先第一句,从秦朝时就已经有了“桂林米粉”这种风味——交待了这东西的历史沿袭,“用漓江的水浸润本地的大米做成食物——这是交待这东西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

    这第一句就好比“星光大道”的“自报家门”,首先交待这玩意是什么,何种来历。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至于像黄峻的诗,前四句全是虚的,如果不是第五句本体直接说出来了,别人都不知道他写的到底是啥。

    “自报家门”结束,自然就是“才艺展示”。

    你写“桂林米粉”,自然就要说明这东西好在哪里,有什么值得夸耀。

    哦!原来这东西的新鲜的汤汁呈现出健康的醋红色,细细的线条就好像是玉褶的纹路——

    一下子就把这种小吃的档次给抬上去了!

    这一联呢,便是“正面描写”,实话实说,把自身的优点展示出来。

    有了“正面描写”,接下来自然就是“侧面烘托”。

    选秀节目上也是,选手表演完节目之后,不能孤芳自赏,要有观众们的正面反馈——以此凸显表演的精彩。

    于是,对桂林米粉美味的侧面烘托,也就是食客心得出来了:

    客人吃了一口下去,目眩神迷,陶醉无比,一口接着一口,根本挺不下来!

    吃完之后呢?唇齿留香,柔滑的触感仿佛还回味在口腔之中。

    进行到这一环节,选秀已经成功了一半,可还有一半呢

    比惨。

    选秀节目最后都要比惨,父母离异,外公仙逝,身残志坚等等等等。

    也不要总吐槽总这么来很老套,其实这个环节就是为了寻找感情上的共鸣,而选手们为了和观众们拉近距离,比较倾向用比惨诉苦的形式。

    陈成也不例外,光是为米线写米线,总还是落入下乘,最后收尾的一句,必须要将米粉和人联系起来。

    坦白说,陈成这句“陈生嗦粉已成癖”和黄峻的“一顿不嗦想得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显得有些滑稽。

    差别在于,陈成的桂林米粉,是别人请他吃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