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8章 灵异!不翼而飞的碑文!(第1/4页)  开元情诗与剑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金陵,陈成陪王维老师去瓦官寺拜谒时,听他说起在桂林“知南选”的经历。

    大唐拥有当官资格的人很多,但官职就那么多,如果朝廷不“扩招”的话,很多有资格的人并不一定能获得一官半职。

    就好像陈成老爸辞官不做了,可即便他做到期满,之后一样可能会在选官时面临“无官可做”的窘状,毕竟他也没抱上李林甫这种大腿。

    中原地区尚且如此,偏远地带就更不用说了!

    没错,这“偏远地带”就是专指岭南、黔中和闽中。

    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使得岭南、黔中和闽中的文化和教育同样十分滞后,朝廷的铨选制度也无法在当地推行。

    一是前面说过的,这些地方的人很难和北方的士人竞争,加上岭南、黔中和闽中距离长安遥远,山阻水隔,羁旅往来,时间不说,车马饮食费用都不知道要多少了。

    所以这几地的士人多不愿意参与在京师举行的铨选,甚至连科举考试也不参加。

    他们不往长安去,北方的士人同样也不愿意到这些偏僻的地方地方做官,开元四年李隆基就曾在敕书里吐槽说:“如闻黔州管内州县官员多阙,吏部补人多不肯去”。

    贵州那里缺的公职很多啊,可是吏部补选了人呢?都不愿意去!西部大开发都没积极性,你们的觉悟也太低了!

    解决方法无非两条:

    一是羁縻统治,你们自己人管自己,当地的氏族首领就作为都督刺史,世袭罔替,官员任免就你们看着办好了。莫炎他们莫家,就曾经担任过这一光荣职称。

    二来就是犯罪和犯错的官员贬到这些地区了,但你问问宋之问、柳宗元、韩愈,他们想去吗?

    这两种做法都值得商榷,一是地方势力坐大,二是都把罪犯往这里搞,久而久之岂不成澳大利亚了?

    于是乎,王维老师亲身参与过的“南选制度”应运而生。

    岭南、黔中,每四年一派一位“选补使”,由京官五品以上的人担当,再派一名御史监督他,王维老师就是负责监督的副手。

    如是,朝廷便可以将南方羁縻府州的任免权掌握手中,而不是过去桂、广、交、黔五都督府地区的都督们自行选择土人补授了。

    “我们去桂州的时候,”王维回忆道:“先是要通知参加选拔的人在所在的府州进行报名,并审查他们的资格。通过后,地方府州将报名人的出身、经历、选数、考课优劣等级等情况造成文解簿书,在五月三十日之前上报给吏部。”

    “吏部要在八月三十日之前审查完毕,并定下曹名、考第,历子、品阶,盖上署印,在十月三十日之前送到当地的选所。”

    “所有工作,都会在次年的正月三十日之前选择完毕。”和北选、东选相比较,南选由于参选的人数较少,因而程序相对简单,用的时间也相对较少。

    不过选拔的程序还算基本符合大唐铨选制度的原则。

    陈成心想:这事听起来“可操作性”大得很,岭南那个地方天高皇帝远的,你们正使、副使两个商量好了,不就完全可以“一手遮天”,想选谁当官就选谁当官?

    王维老师的原则性是有的,换别的官员来的话,里面的油水可真是诱人。

    “十一郎说的不错。”王维笑道。

    还没有抵达桂州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半路拦截送礼、投诗、赠文,想要在选补正副使面前博得一个好印象。

    “投诗可以,送礼不行!”王老师摇摆着手道。

    “不过有一件东西,我却着实有些‘眼热’。”

    “是什么东西?”陈成有些好奇,王维老师是正经佛教徒,清心寡欲,想不到能让他“眼热”的是啥。

    “一本金刚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