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2章 李白哪首诗该颁奖(第1/3页)  开元情诗与剑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咏鹅骆宾王,是与“咏春叶问”齐名的两位宗师,在这里出现他的名字,自然不奇怪。

    《渡瓜步江》全诗曰:

    捧檄辞幽径,鸣榔下贵洲。

    惊涛疑跃马,积气似连牛。

    月迥寒沙净,风急夜江秋。

    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

    首句所谓“捧檄”——自然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与《滕王阁序》一起,堪称大唐骈文双璧!“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写这篇檄文的这年,“鹅鹅鹅”的骆宾王跟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干了一件大事:

    造反。

    起兵,造武则天的反。

    这在武周朝自然是谋逆大罪,可如今江山也姓回了李,骆宾王当年所做之事,在扬州人看来反而是给自己增光添彩的,自然津津乐道了。

    除了这首诗,还有一首他在扬州的诗也被提名,也是在徐敬业反武后的军中所作的《在军登城楼诗》: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首小诗也不可小觑,诗以对句起兴,深秋的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乃是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又有“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悲壮激越,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

    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戎衣歌舞”的热火朝天,一“冷”一“热”对比,自古受人传颂。

    有人提名此首,自然也是一片赞誉,连王大叔也表示首肯,同样得以入选“十佳”。

    如此一来,骆宾王一人独占两首佳作,成为领跑者。

    可这也不是说他就没有挑战者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啊!

    扬州众才子抬出的这尊“大唐新偶像”,便是陇右李白。

    “事后诸葛亮”来看,后人也觉得骆宾王的诗虽然是好极了,可比起历代名将,“乏中流激楫意”,最终和徐敬业的造反大业难免败亡。

    啥叫缺乏“中流击楫”意?

    就是说,骆宾王写诗牛皮吹得还不够大,缩手缩脚的。

    论吹牛皮,李太白称第二,还有人敢称第一么?

    开元十四年秋天,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后,首次畅游扬州。

    登高眺运时,便将他的所见在《秋日登扬州西灵塔》一诗中吟出: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不是当前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

    李白好歹真的畅游过扬州,也写过诗文,把他在武汉写的这首算过来也不算过分,大不了各取一半,“故人西辞”归属给黄鹤楼,“烟花三月”归属给大扬州嘛!

    一定要在扬州写的诗才算,那正好,李白还有一首在扬州送人去武汉的诗——

    《送储邕之武昌》。

    正好和送孟夫子的那首是倒过来的。

    可惜,不出名啊!

    如果这些都还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小陈可以说在后世,你们提名的那些诗,包括李白的“水摇金刹影”,21世纪的很多人都不熟悉,大家去扬州,还真的就是冲着《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这四个字!

    因为在古代来说,扬州名诗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牧、徐凝可以三分天下,再加上一个姜夔。

    到了现代,可能就只剩李白了,因为只有他这首所有人都会背。

    哪怕是杜牧,那么多扬州名诗,都不一定是全民都会,更不要说“只知其诗,不知其人”的徐凝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