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5章 水泥厂与农业生产活动(第1/2页)  打搅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刘秉忠终于将临安城第一期扩改建的方案与图纸拿了出来。

    在商议之后,赵诵他们又经过七八日的图纸方案细改后,才正式确立了临安城第一期扩改建的工程。

    刘秉忠看着图纸之后不禁感慨赵诵要比他考虑的更加全面。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多了赵诵说的人性化设计。

    也就是以人为本。

    等到二月初,临安城扩改工程正式动工开始,刘秉忠带着工部的官吏下去了。

    “这一整条街的屋子都要拆掉。”刘秉忠拿着图纸豪情壮志一般站在街道上指挥工部官吏。

    在刘秉忠的指令下,第一期规划区域内的屋舍都被彻底腾空了,这些官吏正指挥工人在拆红线区域内的房屋。

    动工的工人也有不少,朝廷这次用的是以工代赈的法子——在临安城外招募了五万工人,其中有不少从其他地方逃过来的灾民。

    五万工人的吃住问题以及月薪问题赵诵都提前与吴潜、贾似道、刘秉忠以及户部、工部的官吏仔细研究过了。

    最后才确定了这个法子。

    同时,赵诵便以沈伦为督造使。

    在去年督造鄂州城的时候,沈伦便参与了那次鄂州城的建设。

    督造使一使的责任范围包括瓦片、水泥、青砖、木料等这些建筑材料的采购与制作。

    沈伦没想到他被赵诵任命为督造使,他感到责任重大。

    在采购与制作中,赵诵又允许商号以及民间的商人参与进来,首次引入了责任制与追责制,比如在城砖上有工匠的姓名与督造人的名字,确保了工程的质量。

    在朝廷诏令下达之后,沈伦带着诏书在南星桥这块地方开始建设水泥厂。

    南星桥这个位置位于凤凰山以南至钱塘江边上,靠近大内。

    赵诵建造水泥厂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钱塘江流域河口段经常流道,导致两岸经常出现坍江。

    赵诵打算在萧山等地筑堤围垦,围垦出来的土地可以用于耕种,而水泥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原材料。

    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南星桥这块地方已经竖起了一些高大的土窑。

    听说土窑建成后,赵诵亲自前往南星桥,沈伦则在前头带路。

    这一日赵诵见到工人们正在忙碌,他们的上半身光着,布满了污垢,看来劳作的环境不是很好,不过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因为像这些劳动的场所,基本上都是一些露天的环境,即便是水泥加工棚,也非常简陋。

    在南星桥水泥厂,赵诵见到了工人们劳动的场景。

    首先材料的粉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他们现在正在粉碎原料,比如石灰石等。

    因为扬起的粉尘对工人伤害很大,所以在劳动的时候,沈伦都让他们带着口罩进行操作。

    工人们并不知道太子就在边上看着,以为是上面派来的哪个年轻官吏在督工。

    而沈伦今日也穿着普通的衣服站在人群中,他本身个头就很小,皮肤也很黑,所以被其他工人也误认为一个普通的工人。

    赵诵就在边上听沈伦的介绍,大致上也对沈伦的水泥制造厂规划有所耳闻。

    这时候工人们开始架起柴火进行烧窑。

    过了一会儿窑就被烧得很热。

    他们将研磨好的石灰石、矿渣以及黏土按照比例配好,石膏粉则放在边上备用,随后将这些混合好的材料放进土窑里面进行煅烧。

    一系列工序下来,赵诵见到工人们十分熟料操作着。

    三十五口土窑陆续燃烧起来,火焰让四周温度也上升了好几度样子。

    赵诵觉得很热,但心底的热情更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