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五章 王安石的政治头脑(第2/3页)  北宋假圣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子非笑着说道:“老伯严重了,我也是献出一点微薄之力,能帮到你们就好,不要说什么恩人不恩人的,我想问一下老伯,我看这边有很多人家里都在养蚕,你们的生活为什么还这么拮据,洛阳城里好的丝绸价格和黄金差不多了。”

    老伯将铲子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坐在土堆上说道:“公子有所不知,我们养蚕抽丝,手里有的只是生丝,丝绸不是我们织的,农家小户每家养的都不多,收购的人来了各种挑毛病,官府还要收税,交完税一看,自己啥都没落下,养蚕比种庄稼要累,那些小东西和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家里离不开人,老百姓家里成年人都是劳力,一个人养蚕没有收益还养它做什么,吐丝,搅丝的那段时间一个人都忙不过来,要全家人齐上阵才行。”

    陆子非说道:“那我看到你们家里现在还都有啊!”

    “那是没法子,扬州官府每年的税收里都有生丝这一项,自己养一点刚好够给家里人交税,你要从别处买人家的,那就贵了,自己手里不值钱,在别人手里跟公子说的一样,和黄金的价格一样,算来算去都把下苦人套的死死的。”

    陆子非问道:“那市面上的那么多丝绸是哪里来的,大宋出产丝绸多的地方就那么几个。”

    老伯说道:“当然是那些当官的人和大户人家了,他们有种不完的田,成百上千的穷苦人帮他们养,价格也是由他们来定,我们小户手里的丝最后都在他们手里,然后织成丝绸卖给达官贵人,普通人家里的生丝不比他们出产的少,他们和官府勾结价格压的太低了。”

    陆子非说道:“老伯的意思是说价格高了你们还是愿意养蚕产丝,对不对。”

    “当然愿意了,扬州,杭州靠近荆湖一代,粮食的价格始终没有北方那么大的落差,生丝的价格高了要比种粮食收益高,用卖了生丝的钱来买粮食吃划算。”

    陆子非说道:“官府对生丝是怎么收税的,十抽几?”

    老伯伸出三根手指头说道:“抽三,抽三也就罢了,对我们是抽这么多,对那些富户反而抽二,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扬州的生丝要比成都府的生丝好的好,可逆看看人家那边,都是靠着种桑养蚕比我们扬州日子过的好。”

    这个问题的纠结点就在于土地兼并,皇上不给致仕的官员封赏官职了,没事就给地,世家的地越多,老百姓的地越少,这是历来皇帝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官与民争利,想暂缓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减少种地的人数,让人们觉着种地不是唯一的出路。

    不种地那就经商,商人的职业现在又被定为贱业,不能穿丝绸,父亲是商人那儿子不能参加科举,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老人的思想就是饿死也不能经商,做哪些投机倒把的事,这会让祖先蒙羞,想改变这个局面,任重而道远那。

    陆子非说道:“我看老伯在附近的威望挺高,老伯就没有想过和乡邻联合起来,你们村与村的联系比较紧密,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为人和信任上不存在问题,你们把生丝集中起来,这样就有了和他们对抗的资本,价格也不会是他们一家说了算,你们自己的利润慢慢的也就大了,到时候遇到天灾人祸还有别的出路。”

    老伯嘴里吧嗒吧嗒的吃了一个糙米做的饭团说道:“公子的主意不错,我们以前也想过这么做,可胳膊拧不过大腿,官府的人不允许我们联合起来,那张大网罩在我们的头上谁也钻不出去,联合起来也没用,生丝放几年颜色就不好了,那时候更不值钱。”

    陆子非说出这个办法的时候就想到了一个人,后世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他主持的‘熙宁’变法虽然失败了,可他在地方上的政绩很耀眼,爱民如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对他的评价很高,敢为百姓出头,争利,还没想完,愣头青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