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千里游学(第2/3页)  穿回古代开银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送两百余名举人,带着两三百随从,来到南昌。入城按例询问,领队之人回答,都是来南昌与士林书院学子做学术交流,也就是游学。

    莫非今日又来一队?

    队伍越来越近,肉眼已清晰可见,军旗,装束,武备,军容,八成兵丁走路,两成军官骑马。妥妥的地方厢军。厢军护着一支两三百人的书生队伍,却是人人骑马。书生队伍里面还有一架宽大的马车。

    队伍行至城外两百步标识旗杆处,守城百户按照规矩,手一举,城头守军,持枪取弓,两旗手各举起两面小旗,双手交叉挥动。两名号手吹响小号,城门洞数十名军士一涌而出,将准备进出城的百姓,统统拦在一边围观,其中有两名书生打扮的年轻人。

    对面人马,缓缓停下。

    有三骑军装骑士越众而出,马匹小跑至城门前百步停下。一小旗夹夹马腹,冲到城下,抬头朗声道:“浙江杭州厢军,奉杭州府衙,都指挥使令。护送杭州学子至江西南昌公干!请城门官下来堪印。”

    百姓里面围观的两名书生彼此对看一眼,笑着点点头。

    守城百户带着两护卫下了城头,城外另两骑军士也一夹马腹到城下。

    见守城百户走出城门洞,三骑翻身下马。一名领头武官笑着将手里一卷文书递上:“辛苦兄弟了,麻烦给堪个印鉴,我等回去缴令。”

    大华,与明朝一样。对待读书人不仅仅是厚待,简直是无微不至的优待。

    比如秀才到省府乡试,是县里派军士,民壮统一护送。

    然后各省举人到京城赶考,原则上也是统一出发,省一级派出军队护送。一省的举人,以浙江为例,大约两千多人,绝多数人都是年轻力壮。年龄太大的,长得太丑的,考中进士都不会派职。五十多岁以后,就真没必要再去科举了。

    两千多青壮,基本还带有家仆,家丁。官府再派出上千军士护送,就可一路平安到京城。说起来繁琐,但也就三年一次。

    而且,军士护送举人上京是好差事,这时代,能读书的,绝大多数都是有钱人,路上好吃好喝还有小费。万一伺候的好,被某位举人看起了,跟着去做个家将护院,那可比在厢军强得多。万一举人再一路升迁,军士也跟着前程似锦。

    上京赶考虽说是集体行动,但如果某位举人走到半路,不想走了。比如到了秦淮两岸舍不得离开温柔乡,就去当地官府报个到,拿个临时身份证明,就可以留在当地。

    耍够了,三年后想再考,就跟着当地的举人,一同赴京。

    如果要学习宁采臣,为了艳遇连鬼都不放过,坚持独立行走,也必须去官府那里开个路条,这就是生死自担。

    所以千百年来,历史书上,不管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读书人进京赶考出现群死群伤,被抢被杀的事件。

    至于电影电视里面,一个书生带着一个书僮就敢上京赶考,那都是瞎扯淡。

    千里迢迢,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危险太多。土匪,强盗,迷路,猛兽,自然灾害等等。单独出行,多半会中途夭折。

    总之,读书人就是宝贝,也是官场后备。安全是第一要务,赶考要护送。集体游学也需要护送。

    今次杭州最大的书院,西湖书院山长陈凤山,就要带着西湖书院的百多名学子,奔赴江西南昌。与南昌士林书院做学术交流,互相学习。所以杭州府,需要派兵护送。

    当然,真实原因大家都知道,杭州府衙看破不说破,只是积极配合。百多位学子,几乎都有护院书僮之类,合在一起也有两三百人。

    现在护送军官到了目的地,就要城门百户堪印,就是回执单盖章。类似到此一游,去邮政局盖个邮戳。表示自己顺利到了南昌。回去缴令。

    守城百户客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