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七章 邵氏(第2/3页)  华娱之黄金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员限制太严格,整体风格过于套路与雷同,根本极少能拍出体系外的作品。
    为了商业利益,就知道疯狂拍片,底线无限放低,品质参差不齐。吵吵闹闹c装神弄鬼c打打杀杀,几十年如一日都是这些素材,观众审美也会疲劳。
    旧时观众对视觉艺术还要求不高,一家独大还可以保持着。但是,一旦有了竞争对手,弊端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例如,韩国电影开始兴起,分羹东南亚市场,好莱坞咄咄逼人,邵氏就全面处在被围剿状态了。
    另外,在公司治理上,邵氏对下面的人过于抠门,导致新人不进,高人出走,人才流失过于严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加重了邵氏的没落。
    了解邵一夫的人都知道,邵一夫搞电影是极其精明的,别看他邵氏家大业大,旗下
    明星无数,实际上不仅拍片图省钱,对那些再牛气c再风光的明星c演员c导演也是很刻薄的。
    邵氏这套苛刻的利益分成机制,做行业垂直垄断型企业时还行得通,一旦对手出现,就会大量人才跳槽。
    1970年后期,一些优秀的导演与演员都开始集体出走,或自立门户。比如分出来的邹文淮c何贯昌等人,给邵氏的冲击是重大的。
    加上随着邵一夫慢慢老去,后期的邵氏,主心骨缺乏,投资不断失败,主业陆续转移,更是让这个公司前景迷茫,处境雪上加霜。
    事实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邵逸夫对于中国电影,其实就有了错误研判,认为电影必然没落,电视才是王道。
    那时,港岛的本埠市场已支撑不住,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邵一夫似乎有意放缓。自那时起,邵氏的电影业务就不断收缩,后来更是卖出全部院线,两年后直接宣布电影停止生产。
    邵氏是以电影起家,以电影辉煌,也以电影为标签的一个公司,轻而易举就放弃最大优势,状况可想而知,结果,电影停顿了,电视又不温不火,邵氏转型没有成功,1980年代后,辉煌已经不再。
    接着,邵氏为了在资本市场更轻松圈钱,解决困扰,资金盲目转向海外,大量投资,经验不足等原因,都让邵氏亏空了大量的钱财。那种资金缺乏带来的负面效应,完全是摧古拉朽式的。
    毕竟,那时的影视制作,早就不是早期搭了棚子就能开搞的时期了,成本提升一日千里,缺乏资金的邵氏自然捉襟见肘。
    因为没钱,邵氏搞不出大制作c精良制作,而大量的债务危机,又反过来加速邵氏的没落。邵氏的天堂日子,那时起就是走向了末路。
    还有一点,邵一夫长期执掌邵氏,生前没有很好地栽培接班人,加上其人好色,内顾不及,家族矛盾不断,分裂之举蓄势待发,这无形中也是给了邵氏最后一重拳。
    邵逸夫专断,是天下闻名的,六叔风流,那也是众所周知的。他是以强人姿态,管理公司,处理家庭。这两项下来,既让公司职业管理人才后继乏人,家族内部也是祸起萧墙。
    邵一夫与原配婚姻维持了长达50年,生育有二子二女。而他最钟情的红颜知己,却是方易华。
    据说,正是因为方易华在从中用力,不仅弄得早期邵一夫兄弟不合,搞得邵氏兄弟分家,后来也让四个孩子竟无一人愿意继承邵氏,只希望分割财产了事。
    如此一来,邵氏实际自己都会名存实亡,分崩离析。
    可叹邵先生如此精明一商人,又如此有胸襟有眼光之大才,还是不免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人生的盛世繁华,会急速地转入孤寂与落寞。
    只不过,像他这样的,都是“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的人,也许也无所谓吧。
    易青在感叹邵氏辉煌过后的落寞,也在感怀邵一夫这位传奇人物人生的起起伏伏,不过也仅此而已,如果没有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