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回山(第1/2页)  大明帝国设计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出了南货铺,又转了几家店铺在老赵不解地眼神中,又订购了一些锡箔、水银!

    老赵忍不住问道:“小友欲炼丹否?”

    “哈哈!山人自有妙计!”张三装逼地笑道。

    老赵一脸嫌弃,一老一小离开张家口堡晃晃悠悠回到赵家寨。进了书房,老赵一脸严肃地问道:

    “你这么大张旗鼓的买硫磺芒硝,是想找死吗?真当锦衣卫和东厂是摆设吗?”

    “先生莫慌,我会放出烟雾,说用这些东西是为了炼制银镜,到时候有了银镜,在巨利之下没人会在意那些硫磺芒硝去了哪里?”

    “你真的能制出银镜?”

    “那是自然!”

    “相信过段时间就能看到!最快下个月交易之时就可以出货!”

    “如果能有银镜之利,你所想之事也容易一些!”

    “物以稀为贵,银镜之利也不是无限的,短时间内也不能投入市场太多,一旦投入多了必然会打压市场行情!”

    “此言有理,不过还是要多开财源,养兵养民都是耗费颇巨之事,没有巨额财力的支撑是坚持不下去的。”

    “先生所言极是,待到明年打开贸易通道,一切就容易了!”

    五天后完成了所有货物的交割,和范氏约好下月再交易一次,张三救留下两千石粮食在赵家寨,继续招募流民,其余所有物资全部运回山里,在出山十天后张三随最后一批物资回到山里,马不停蹄地去检查了炼铁炉的建设情况,炼铁炉的图纸是张三根据自己后世的记忆画出的平炉炼钢炉,这在后世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见过,不知道原理照猫画虎也能画出个轮廓。

    工匠有经验,张三有理论,理论结合实际,有时候那层窗户纸就是这么不经意地捅破了,比如说现在的炼钢温度达不到,所以炼出来的只能是铁,但是张三只说了一句是不是可以把进气道提前预热,让吹进炉中的气流直接就是热的。

    就是这样一句后世高中生都能明白的道理困扰了世界很多年,直到十九世纪才被英国解决,钢铁的大规模生产才有了条件,而今天张三提前一百多年捅破了这层纸,让这帮铁匠醍醐灌顶,其他的细节问题自然不需要张三来解决,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是张三的原则。

    巡视完炼钢炉的建设,听宋思明汇报了,最近流民招募的情况,这些天来一共招募了一千多户流民,都是拖家带口者,丁口加在一起有五千多人,极大的缓解了希望营劳动力紧张问题,新来的移民可没有房子住,只能挖地窝子居住,想要住房子那得他们自己动手去建,或者通过劳动积分来买。

    这些新来的移民除了满足营地劳动需求,大部分分配到铁矿和碱淖。张三在检查完营地的工作,带着一队少年兵前往铁矿,去查看铁矿生产情况,铁矿和炼铁都是老爹直管账目,到了铁矿,便看到一片烟尘弥漫的景象,挖矿碎石选矿这些都是需要密集劳动力的地方,所以新来的移民大多数都安置在这里,这些流民男的挖矿女的用小锤敲碎矿石,通过选矿过程得到铁砂,这些铁砂将会运到营地在炼钢炉建起后在那里炼成钢铁。看到人工碎石的效率即缓慢,又耗费人力,张三忽然想到了风车动力,在边墙这种一年四季风力充足的地区,不好好利用风力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穿越者的称号。

    张三把老爹和几个木匠召集到一起,群策群力,张三负责出点子画草图,工匠负责操作,在一次次失败之后,第一架风车动力破碎机诞生了,在制造这台机器的过程中张三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所有工匠的尺子都不一样长,几次失败都是因为尺寸不合格而造成组装不起来,统一度量衡在两千年前秦朝都完成了,可是到现在尽然不能统一了,真是令人唏嘘!

    张三向全营下达了第一个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