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八章 震惊!古人竟然用鸟做这种事(第2/3页)  我生活在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古人重信到什么地步呢?举个栗子,就在几十年后的开元时期,有两个人约定一起致富,其中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当了十年的管家,终让同伴成为巨富,然后那个先富起来的人放弃了豪宅美婢,动用自己的所有资源,也给自己的管家当了八年的管家,让同伴也挣下不亚于他的家业才回家。

    古人重信至此,导致此时契约都是很简单的约定,跟后世动辄几十页的严密合同比起来,漏洞大得可以让大象穿过去,但是基本上没人会违反。

    当然,不是因为古人个个都品德高尚,而是因为此时是德治和情治,审判标准是道德而不是法律,春秋决狱乃是官员的德政。

    就像那位冯燕一样,明明是个杀人犯但是所有人都替他求情,亲亲相隐是美谈,孝子杀灭仇人满门是为人称道的义举,很有可能逃离死刑。所以那日赵蕤才说李南收养盗匪的儿子们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举动。

    千奇禅师的事情就以这样一种皆大欢喜的方式解决了,他留下的蛋糕被蜀中各路势力分食,唯一不满的他自己和他的私生子以及死忠手下们,都永远的开不了口。在司徒灵雪觉得自己被侮辱一般地赌咒发誓的情况下,李南终于稍微放下心来。

    风部成功兑现了他们的承诺,作为交易的另一方,现在到了李南兑现的时候了。于是他不慌不忙,对着司徒灵雪讲出了那桩交易的内容。

    “邮所,信鸽?哈哈哈哈,石安先生大才!灵雪,着人送两箱黄金到南音庄园。”连夜赶回蒲江县,感觉自己被骗的司徒灵雪向赵蕤讲述了李南所谓的“大生意”之后,赵蕤哈哈大笑,表示特别满意。

    李南给出的生意很简单,反正风部天下各县皆有眼线,本来就传递消息,干脆就开一个邮局,帮人传递书信赚钱。

    古人要寄信,一般都是托商人或是前往某地的同乡带去,有点本事的,就让驿站的工作人员带去,急件都是快马运送,普通人要想收到家书,基本上要等很久。不然怎么会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

    听起李南说起开一个可以帮平民寄信的“邮所”,司徒灵雪第一反应就是被骗了,如果要达到李南所说的效果,风部不得不花一大笔钱雇佣大量人员和购买马匹,耗钱过多不说,而且古代治安不好,稍不容易就会被盗匪所劫。

    面对这个问题,李南提出了一个让她觉得匪夷所思的想法,那就是效仿鸿雁传书的典故,饲养大量的鸽子传递信件,一来飞的总比跑来的快,二是鸽子基本上不花什么钱。

    当然,李南还有一点没说,那就是若是大量的信件传递掌握在风部手里,风部很有可能建立起一个覆盖天下的情报网络,对于内卫来说,这才是最让他们心动的。

    李南来到唐朝这么久,就没有发现传说中的飞鸽传书,而且鸽子此时还是以猎物的身份出现在唐人的餐桌上,再加上风部的工作性质,李南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邮局的生意。赵蕤想着李南应该不会骗他,而且他也想到了风部以后监察到帝国每个角落的场景,觉得这桩生意李南付出远远超过收益,所以这才让人又补了两箱黄金给李南。

    “既然石安先生如此笃定,风部自当听之。”第二天,拉着两箱黄金来到南音庄园的司徒灵雪,不仅表示他们已经开始找驯养鸟类的匠人,还带来了赵蕤的谢意和一句话,

    “先生日后若有差遣,风部日后定赴汤蹈火!”

    得住在庄园的李九心头狂跳,赵蕤亲口说出的这句话的分量,他很清楚,能让那位“先生”做出如此承诺,想必昨日李南和司徒灵雪在静室里所谈论的东西,怕是极为惊人!

    不是,难道后世传说赵蕤在山中养了几千只鸟儿,其实就是收集情报??自己无意中推动了某个传说的形成??难道这才是真相???我这是外祖母效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