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六章冀州之战(六)(第1/3页)  三国之铁骑南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谋划战争这件事情,若仔细分的话,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趋势和计划。

    趋势,是指大的方向,而计划,则是趋势的具体体现方式而已。

    趋势是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才会出现计划。

    同时,趋势又是人力不可为的东西,在趋势之下,任何计划都可以说是雾里看花,毫无意义。

    趋势,最终可以说成‘大势所趋’。

    能顺应趋势而发展者,必然会功成名就,千古留名。

    说到趋势,就要说一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司马懿。

    诸葛亮,在东汉末年时期,不过是一个不出名的‘乡野村夫’罢了。

    直到遇见了‘明主’—刘备,他的能力才得以大放光彩。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让刘备大军的后方固若金汤;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六出祁山,让曹魏势力闻风丧胆。接连派出曹真,司马懿,张郃等大将抵挡之。

    然而,诸葛亮的北伐计划最终却未能成功。原因无外乎两个字—趋势!

    外忧内患,后继无人,国力弱小。在如此趋势之下的蜀国,即使拥有如‘神’一般的存在的诸葛亮,也是无法力挽狂澜。

    这就是趋势的力量。

    而反观司马懿,他对抗诸葛亮并没用什么出奇制胜的高招,只是拥有极强的隐忍能力罢了。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在司马懿这里,则变成了“士可杀,同时也可以羞辱”。

    哪怕在街亭之战之后,司马懿占据了短暂的上风,他的策略依然还是“高挂免战牌”。

    任凭对方百般羞辱,仍然是一味的‘龟缩’防守。

    想等到诸葛亮粮草不济的时候,在后面捡捡便宜。

    司马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看出了趋势—魏强而蜀弱。

    凭借两国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只要能生生的拖到最后,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他司马懿的。

    如果用下棋来形容,司马懿就是不走险棋,不跟着对方的节奏,用最稳妥的办法赢得胜利。

    这就是趋势。

    任诸葛亮的计划是如何的巧妙绝伦,结果只有一个,蜀国必输!

    此时的韩成,其实也看懂了此战的趋势—只要能吃掉曹纯的两万大军,此战,自己必然是最后的胜者!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韩成只能在邯郸县城,尽最大的能力拖住曹操军。

    先前,‘空城计’是这样的;现在,出现在邯郸县城门口处的单枪匹马的赵云,也是这样的。

    目的只有一个:拖延时间。拖得越长,越对自己方有利。

    待自己的四万骑兵剿灭了曹纯的两万人马,或者是张郃麾下的三万骑兵杀到邯郸县,我会怕他曹操?

    胜利,只会属于自己。

    ......

    赵云,当之无愧的当世‘战神’。他在邯郸县城门口一站,曹操军的气势便弱了一分。

    身为前锋将军的昌豨,自然不会被赵云的气势所吓倒。

    毕竟,还没打来不是。

    厉不厉害,打过才知道!

    虽然昌豨不知道韩成方这样做的原因,但昌豨还是对着自己的部众们说道:“谁可前去,替我斩杀这个狂妄的小子?杀了他,不仅能够千古留名,而且还能获得一千两黄金的赏赐。”

    昌豨并不是在撒谎。

    曹操真的曾经在军中说过,能在战场上正面斩杀赵云者,赏黄金千两。

    当然,曹操也不是无的放矢的。能在正面战场上打得过赵云的人,这天下间,估计只有那个死了的吕布了。

    千两黄金,不仅不用拿出去,而且还能激励将士们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