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杀三王(第3/6页)  风波定大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孔子登临处,他极目远眺,周围起伏的丘陵看上去都像仆伏在这位巨人脚下的谦卑的仆人,远处阡陌纵横的沃野、星罗棋布的村落和人口稠密的城郭都能尽收眼底,这才明白什么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怀着无比的赞叹写下了这样一首五言律诗,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就在立于泰山之巅的杜甫正在俯瞰这片大好河山的时候,他又怎能意识到在这世间还有那么一座高山要远比他脚下的险峻百倍,以至于那些妄想登上绝顶的人即便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或竭尽数代人的力量仍无法企及;而在它的脚下,则是失败者的累累白骨和数不尽的牺牲者的无名墓碑……,那座高山也有一个名字——“皇权”。

    ……

    洛阳皇宫政事堂内的空气似乎凝滞了,天子李隆基白净的方脸上隐隐罩着一层浮动的青气,首席宰相张九龄跪在地上,宛如一尊青铜大钟。

    高力士已经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退到了门外,将其他人都支得远远的,旬日前太子口出悖逆之言并打碎御赐之物,并经常与光、鄂二王于密室中计议,似有不臣之心……,天子得知之后异常震怒,第一次明显表现出了打算废黜太子和光、鄂二王的意思。

    张九龄大惊失色,慌忙奏道:“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好啊!好啊!一个中书令,一个当了二十年的太子,你们君臣好情谊啊!”李隆基一阵冷笑,不无揶揄地说。

    这几句话入耳,张九龄胸中如万刃割心,眼前一黑,几乎扑倒。

    其实,他早已觉察到天子对太子李瑛的不满,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起了废立之心。

    就在前几日,武惠妃还专门派一名內侍给自己带话:“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张九龄闻听此言勃然大怒,没等来人再多说几句,便喝令管家将他赶了出去。

    事后,他也并没有将这件事奏明天子——那会在后宫与朝堂间兴起一番新的风浪,大唐自立国以来,宫闱间已经历了太多的腥风血雨,父子相仇,兄弟相残,夫妻相杀,……种种惨剧难以尽述,他内心实在不希望自己辅佐的天子在天命之年还要经历那般痛苦。他当然也明白国家大臣在储君废立一事上的选择关乎生死,一朝不慎将万劫不复,然而要他像朝中某些人一样党附投机,却也是万万不能。

    “陛下!”跪在地上的张九龄已缓缓地将头上的进德冠取下,恭谨地放在身前,再抬起头来的时候已是老泪纵横。

    他呜咽道:“臣本一介布衣,蒙陛下恩宠擢拔,腆居高位。然臣绝无卖直取名之心,更无结党营私之意,此天地可鉴。今老臣年事已高,不能匡正人主,愿乞骸骨,归老林泉,望陛下恩准。”

    “子寿!”李隆基脸色陡然一变,但还是亲切地称呼了张九龄的表字,安慰道:“朕深知卿忠直,才将如此大事与卿商议,怎可如此意气行事?朕方才言重了,卿速平身。”

    门外檐下的高力士手揣浮尘,仰望着天边飘过的悠悠白云,轻轻吐了口气。

    他对殿内君臣的脾气都是了解的,张九龄对当今圣人,对大唐的忠诚是没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