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穿越怎能不制盐(第1/3页)  明末之兴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鲁若麟对白翎岛的定位是初始起步基地,培养合格的军政人才,要不即使现在强行占领了更大的地盘也经营不了。他希望能建立一个初步完整的管理体系,能够良性的自我运转,这需要很多的人才做支撑,而他现在欠缺的就是人才,这需要他不断的培养和引进。

    一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转财力上的支持肯定是不能少的,靠打劫海盗来钱快但不是长久之计,白翎岛必须建立自己的资金来源渠道。目前适合白翎岛的产业鲁若麟暂时想出来两个,一个是制盐,一个是渔业。

    关于华夏从古至今的制盐、卖盐史,那是鸿篇巨制,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在大明朝,盐不但贵,而且质量差。把海水烧干了,混杂了无数杂质的盐,又苦又涩,却是大明老百姓的主要食盐来源,就这样的货色很多老百姓还吃不起,可想而知其中有多少暴利了。

    对于靠海的白翎岛而言,其实也是缺盐的。主要是现在制盐都是拿锅煮海水,效率可想而知。加上这个年代的铁锅质量不行,盐的腐蚀性又大,用不了多久就会坏了,所以一般人还真煮不起。

    缺盐一直是华夏甚至周边地区的一个常态,一方面是制盐的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则是朝廷要用盐来控制老百姓,并且牟利。所以中央政府一直对盐的生产和销售管控严格,没有一定的势力根本参与不到食盐贸易里面了。也造成了民间私盐猖獗,屡禁不止,只因利益太大。

    在明末这个时候,东南盐商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利益集团了,从朝廷到地方都被他们打通了,他们依靠这种方式垄断食盐贸易,赚取巨额利润。可以想象,任何外来势力想要进入这个领域,都会面临他们方方面面的、黑的白的各种打击。鲁若麟要想用食盐与大明朝交换物资就必须与这些盐商们合作,因为销售的渠道都在他们手中,即使鲁若麟的盐再好,价格再便宜到不了老百姓的手里也是白搭。

    在周边地区还在煮海水制盐的时候,鲁若麟决定采用晒盐法制盐。其实大明有些地方也在用晒盐法制盐,只是他们的工艺不过关,没有把蒸发和结晶分开,造成制出来的盐泥沙很多,味道也很苦,质量很差。

    鲁若麟的制盐法是后世成熟的工艺,引水渠、蒸发池、结晶池流水线进行,不但效率更高,制出来的盐质量也更好,而且鲁若麟还会进行过滤和再加工,制出基本没有杂质的雪盐。

    在军训期间,沙串海滩上也修建出了一处盐场,这个海滩坚硬、结实、平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盐场。而且面积也足够大,等到这个盐场的效果得到验证,就会继续扩大规模,直到全部利用起来。

    海水制盐的过程也相当简单,把海水引入蒸发池,等到快要饱和的时候再把盐水放到结晶池继续蒸发,直到晒干出盐,整个过程不断重复就可以了。

    当然晒出来的盐杂质很多,味道也不好,品质是很差的。鲁若麟当然不会用这样低质的盐,再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将晒出的盐溶解成饱和盐水,再用纱布反复过滤,清除杂质,再煮干就可以了。当然想像现代一样去除里面的重金属,加碘等制成营养盐就比较困难了,不过现在这样的盐已经足够让众人惊喜了。

    为了方便煮盐,鲁若麟还特地让人烧制了一些特别大的,结实的陶瓷罐。主要是现在岛上缺铁,而且盐水对铁制品的腐蚀太厉害,虽然陶罐的热传导效率比较低,但是用来煮饱和盐水,完成最后一道工序,鲁若麟还是能接受的,等以后钢铁产量上去了再替换。

    当第一批盐出锅的时候,袁农安等人都是不敢相信。海盐在他们的印象中一直是难吃的代名词,颜色也是灰白并有很多杂质,看到鲁非池的盐田居然做出了雪白的盐,味道也没有苦涩味。激动的简直语无伦次,惊呼:“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看到盐场制盐成功,鲁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