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二七节 稻田之事(第1/2页)  绛色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绛色大宋正文卷第三二七节稻田之事田里的水稻一但倒了,这可真是麻烦。

    韩侂胄问:“可有解决的办法?”

    管事的回答:“这是小的有错,少君说过产量可能会增加一成。小的没在意,若是今年种的时候加两成的苗,这会肯定没事。但小的没加种,还是依去年一亩的苗数在种,现在苗长的太高,小的没了办法,只能前来请教少君。”

    这管事很会说话,把责任先揽到自已身上。

    少君没错,少君说了会增产,自已还用的是中田的一亩苗数来种,也不知道为什么田里苗长的这么好。

    若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一但有大风必倒。

    水稻一但倒了,影响产量,甚至会绝收。

    所以管事的赶紧就跑到临安来求助韩绛了,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这事,韩侂胄也没招,他懂点农,但不代表能解决这种麻烦。

    在韩侂胄想要不要把韩绛叫起来的时候,从临安码头上这事已经传开了,这又不是什么秘密,严州的船突然到了临安,码头上好奇的问随便聊几句。

    可一听说,因为韩绛新的种田之法,因为田力过大,庄子里没按上田的苗数种植,只用了中田的苗数,造成苗长的太高。

    这事可不是小事。

    普通人谁不在乎田里的那点收成,就是在临安作工的人也多数来自周边的农户。

    韩绛用了什么法子让中田变成上田的。

    这事,很快就传开了。

    下等茶肆里流传着这种段子,最终有了一个统一的意见。

    这便是天道。

    天道是什么?

    读书人这样解释: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

    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又以百态存于自然。

    不用多加肥,不用重修田,却使用了一种妙法,中田变上田。

    至于是什么妙法,从严州过来的船上,那怕是一个下等船工都一个字不说,他们这会明白了,虽然他们的水稻因为长的高可能会倒伏,但如果按上田的苗数,便肯定不会。

    这一切,都是他们怀疑少君的指点,没有按上田给中田下苗。

    所以,妙法是韩家的。

    你们谁也别想知道。

    严州的船把管事的都扔下了,赶紧掉头回去,他们要告诉所有人,有人想窥视韩家中田变上田的秘密。

    唯一留在码头上的,就是一株水稻苗。

    这是不小心的掉下的,船工将一束从田里取出来装进花盆的水稻苗送到临安,就是想请韩绛亲自看一眼。

    意外掉了一根。

    就这一根,成了宝。

    就在临安城内,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有懂农的测算过根系、株粗、叶数、高度等等,一致认为,若不是肥上的不合时宜,就是上田种的苗太稀,田中肥力重。这样的苗不错,但真的太高,若遇到大风就会倒。

    两淅,大风肯定有的,所以这苗一定会倒。

    韩家,紧急的家务会议。

    韩家这里,数位管事听到这话也是一脸苦相。

    韩家真正懂农的都在严州,或是富春庄子,连他们都没办法,府里这些人有什么办法。

    韩安听完众的意见之后,站了起来:“看来,只能打扰少君休息了。”

    没办法,必须叫韩绛起来。

    韩绛醒来,听清是什么事,看着叫醒自已的丹霞也是一脸的无奈,他有什么办法。

    旁边的钱歆瑶被吵醒,揉着眼睛说了一句:“找祖父,论种稻,我钱家有一屋子典籍。”

    “对。”韩绛心说这有救星了,赶紧对丹霞说:“你赶紧回钱家,这是十万火急的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