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家国二(第1/3页)  明末风云之铁血崇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帝国经过两年的改革,情况较天启七年已大有好转。

    陕西的干旱虽然还在继续,还有扩大的苗头,但情况不至于失控。

    主要是不断往外移民的同时,内宫粮食局加大了往西北调拨粮食力度,加上投入不少银钱在各地修建水利设施,旱情才没有进一步扩大酿成人祸。

    强力土地改革的效果也结出硕果,各省今年的粮食收成却比去年还好些,粮食征收和收购余粮的效果不错。

    各地总督和巡抚为政绩,加大了对下属官吏的监管力度,虽然没有完全杜绝一些漏习,但恶性事件比往常年份还是少了不少;面对皇帝毫不留情的铁拳,怕死的终究还是多数。

    吏治清明历来是个梦想,想实现无疑是痴人说梦!

    大明就有人想实现这个梦想,早有海瑞,今有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史可法。

    南京六部撤销进京,他和翰林院的一些人被抽调出来进了整改中的都察院。

    一进都察院他就说服左都御史房壮丽放下清高,请锦衣卫的人对各位御史及跟班进行培训。

    让这些官场的“菜鸟”了解官场各种隐晦的勾当,了解吏员压榨百姓的各种手段,当然也会学习一些基本的情报传递技巧与掩饰手法等等。

    至于为何不请东厂的人培训,这个连皇帝都不知道缘由,也懒得去问。

    最后两人经过思考,联名上了奏本,建议改组都察院,在各省设立督查司,派人常驻各省,每年向巡回督查御史及巡抚述职,原则上是每四年进行轮换。

    这个奏本将明初建立的“三司制”(布政司、都指挥司、提刑按察使司)改为“四司制”,内阁自然不敢批,写明意见报给皇帝,最后由皇帝授意司礼监批红,内阁出邸报,各地按要求执行。

    改制在任何时候也是不可能一撮而就,慢慢的做吧!

    十七世纪大明的吏治问题,最主要看各地的总督或巡抚是否清廉,主要还是靠人治,离法制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要不说吏治清明是个梦想,这是不争的事实,谁也改变不了,到了后世资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全球的腐败问题依然不少,不要苛求古人能做得更好。

    大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最大的变化是全国范围的建设,从没停止过的移民,还有底层百姓逐渐展开的笑脸和久违的自信。

    长江以北和江南各省一直就是个大工地农闲时刻,成百上千的农民被组织起来修水利、整治黄淮、修建道路。

    记住!这不是服徭役,是偿救助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得上!

    不管你是平民,还是士族、勋贵、乃至皇族!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还真不用强逼的,舆论逼你表态,不去也没人骂你,只是会被边缘化,活脱脱的冷暴力。

    中国的农民一直是最勤劳和勤奋的,他们本不应被忽视,在各地的“忠君社”慢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重工业也开始在全国布局,随着北京煤钢联合企业全速运行一年,工人已进入了熟练状态,这个厂的工人将一分为三;金陵(南京)、太原等两地的大型煤钢联合企业及配套产业开始动工,武汉、广州、西安、沈阳等四地的大型煤铁联合企业也开始了厂址选定工作。

    与皇帝意思经常相左的宋应星了,税丁和海关已经建设起来,也正在发挥着作用。

    这些从内宫和户部的财务报表上可以看出成效,对于钱财内阁是不会不在意的,毕竟在皇帝面前吃得瘪够多了,憋着气要在这上面扳回一局。

    他们现在能得意了么?

    不行!有人又盯上了他们。

    崇祯帝朱由检第二轮改革开始了,这次还是金融先行。

    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