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历 法(第1/3页)  明末风云之铁血崇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朝中后期奇怪的文官政治氛围,连皇帝见着都有点害怕,最厉害数万历,躲着几十年不上朝,也不知是真是假;也就朱由检这个初生牛犊在那冲来撞去、误打误撞的弄出点名堂来。

    这次崇祯帝如果不是与蒙古各部签订对大明北部安全至关重要的条约,解决了压在大明头上的那把利剑,这次江南事件说不定就会反转。

    朝廷的文臣们知道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再要崇祯帝在江南事件上对南方士族退让,等于是痴人说梦,不太可能,在试探过后就偃旗息鼓、打道回府。

    徐阁老——大明科学院院长,在临走时说了一句话,这话让崇祯帝朱由检高兴了起来,他说从大明各地将来明的那些洋神父们都召到了京师,就等陛下召见。

    不可否认,这些传教士们对中西方文明交流所起得促进作用,但是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打通海上贸易通道,因为当时的陆地丝绸贸易通道已被奥斯曼帝国阻断。

    跟在这些传教士后面的就是源源的以贸易为掩护的殖民者,如同在非洲、美洲大陆一样,这也印证了司马迁关于“利益”的那句话。

    当然现在他们来中原,对大明也是有好处的,可以学习到不同东西。

    两天后,乾清宫正厅,朱由检接见了这几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大名鼎鼎的传教士:汤若望(日耳曼人)、龙华民(意大利人)、罗雅谷(意大利人)、邓玉函(瑞士人)、郭居静(意大利人)等;王承恩、徐光启、宋应星、孙元化等做陪。

    这几位被千里迢迢召入京城的传教士,早被庞大的皇家建筑群给震得晕乎乎,虚礼过后,都满怀激动的看着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

    北京带给他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庞大的城市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街上的行人也都彬彬有礼的,像个世外桃源。

    连来过北京的汤若望也感觉到其中的变化,街道更加干净、整洁,行人也更多了,身上的衣服更加华丽;街上也可以在欧洲常见的四轮马车,但外表没欧洲的那么浮华,素雅大方,乘坐也更加舒适。

    原本应该很脏乱的工坊区,也比欧洲的城市干净、整洁,除了隆隆机器声音和高耸烟囱的浓烟比欧洲多,其它都不同,因为这里的工坊区的规模更大。

    崇祯帝见几位坐得规规矩矩的洋人,脑子里冒出后世洋人在中原的“超国民待遇”的信息,内心有点感慨,但现在不是说这事的时候。

    他开始套起了近乎,微笑的说道:“不知各位来京城,去拜访了西泰(利玛窦)先生的墓地没有,这位老先生可是大明的客人,朕的书房还有他参与制作的《山海舆地全图》。”

    徐光启忙起身行礼后,奏道:“启禀陛下,几位神父都去拜访过了,对朝廷的保护措施也很认同。”

    开场白演完,该进入正题了。

    朱由检斟酌着,缓缓说道:“大明有着辽阔的国土、悠久的文化,更有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一直是大明一贯坚持的主张;朕希望你们尊重大明百姓的习俗,西洋各国那些极端的东西在大明没有市场。”

    汤若望忙站起身,学着徐光启的样子行礼后,奏道:“尊敬的皇帝陛下!吾等奉梵蒂冈教皇之令,葡萄牙国王派遣来到大明,就是抱着传播我主福音来的。”

    说啥来啥,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被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被称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和汤若望有那么个交情在里面,与那个邓玉函还是朋友。

    宗教是世俗皇权的补充,没啥好谈,还是挖人好说些。

    朱由检微笑道:“道未(汤若望的字)先生和涵璞(邓玉函的字)先生,你们都认识伽利略伽利雷先生吧!他的那个学说在教廷可不怎么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