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9章 南下:龙牙门(第2/4页)  1255再铸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逐号泊入港中,然后又是追云号。另四艘星火级行动灵活,自己就能停进去。

    随后,按惯例是狄柳荫先带人下去交涉。

    栈桥上有牙人正在观望,见他们下来,便迎了过来。

    这个牙人四十多岁,留着发髻戴着头巾,是典型汉饶标志,但衣着却适应当地气候剪裁得更短更宽松,皮肤也明显要黑一些。他走到狄柳荫面前,主动一行礼,用福建口音浓重的官话道:“在下梁存忠,祖籍漳州,打便在南洋闯,于簇人风土颇有了解。公子可是东海国人?可需在下做个引路人?”

    狄柳荫惊讶了起来:“你怎么知道我们是东海国的人?”

    梁存忠客气地道:“龙牙门虽远辟万里,但每年都有商船来往,消息其实比内地偏僻处还灵通些。东海国慕义来归,又力拒蒙鞑,鼎鼎大名谁人不知?我听之前有人讲过,曰‘东海国善航海、制帆,海船多用红白二色’,如今看来,与公子的座船正好一致,我便斗胆猜测公子是东海国人,侥幸猜对了。”

    狄柳荫得意地哈哈一笑,没想到我们的名声都传播这么远了啊!嗯,这龙门牙果然是交通要冲,比雉棍那边的薛如光他们消息可灵通多了。

    其实,东海国的横空出世,对这些侨居海外的唐人是个很大的激励。他们虽然远离中土,但是毕竟根在华夏,是很渴望中央王朝的认可的。而这无疑是很有难度的,宋朝就算不像后来的朝代那样把他们视为“弃民”,但也不会在意万里迢迢的海外发生的事,更别把他们纳入建制了。而东海国的出现就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既然同为海外遗民的他们能得到朝廷认可,那我们是不是也行呢?

    此时,龙牙门是属于三佛齐国的领土。三佛齐国是一个历史相当长的古国,信奉佛教,领土包括整个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南端,国家也曾一度兴盛,与东边的阇婆、北边的真腊甚至远在海外的锡兰都曾经发生过战争,但现在已经进入了衰退期。

    不过即使在兴盛期,三佛齐王对领地的控制也没多强,他在国内施行的是典型的封建统治,在各地不置官吏、不征税赋,只要求各地领主对他尽封建义务,在需要的时候派兵随之出征即可。而且,此国的统治重心是在南边的苏门答腊岛的南半部分,对北边的马来半岛领土只是羁縻控制,对龙牙门的华人就更顾不上了。

    纵观12-15世纪的三佛齐历史,婆罗门教与佛教之间的斗争、东西南北封建主之间的战争、唐人在南洋的扩张、方教势力的侵蚀、东西海商与海盗的争斗,各方势力犬牙差互、争奇斗艳,应当是相当精彩的。可惜本地人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后人只能从外部记录的历史来窥探一角,未能知晓这段历史的全貌,实在是可惜。

    这几方势力中,最咄咄饶,无疑是有思想武器的方教势力。但实际上直到15世纪初期,唐人在南洋都是相当强势的,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聚居区和人口数量,甚至还有大海盗在本地建立了政权。但是可惜,随着明朝的闭关锁国,他们失去了后盾,渐渐落了下风,南洋一带被普遍绿化,即使是欧洲殖民者的到来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了。而现在这个节点,有了东海饶介入,时代发生了不可预料的逆转,事是不是就有转机了呢?

    狄柳荫与梁存忠聊了几句,发现他是个有货的,便仿效之前的例子,搬了桌椅下来,又付了他一笔信息费,与他聊了起来。

    “马六甲?满剌加?有些耳熟,或许土语中有此一,但以此为名的城没听过。要这片海峡的话,唐人通称为‘五屿’,因海中五岛而得名。过了五屿,再往西倒也有几个城,但是人口不多、物产不丰,除非去了大北边的苏洛鬲城才有人气。公子想要采购南洋珍奇的话,最好还是去南边的占碑、旧港二地,那边是三佛齐国的王都所在,地方比较富裕,也有不少唐商居住,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