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三章 喝坏了(第1/2页)  孤才不要做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临时搜出一首诗,还必须符合此时小孩子身份的,实在是有点难度。

    要说中秋诗,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水调歌头》,可是,就算背出来了,谁会以为这是太子写出来的?

    八岁的孩子嘛,还是《古朗月行》的前四句比较合适。

    啪啪啪!

    响亮的击掌声响起,魏征从座位上站起,躬身行礼道:“太子殿下的诗,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却很实际,充满童趣。试想我等小的时候,不也把月亮称呼为白玉盘嘛。”

    魏征的点评迎来一片应和声,八岁的太子能够作出这样的诗,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从刚刚太子刚站出来时苦思的样子来看,估计还是现想出来的,这就难得了。

    在这一片应和声里,魏征又一次躬身行礼,对皇帝道:“陛下,既然连八岁的太子殿下也能作出好诗,微臣觉得,作诗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不是什么难事。何畅宗因作诗而晋升,这样的话,我大唐的官职也未免太掉价了些。”

    李世民无奈的摇了摇头,何畅宗一脸的凄苦。

    从魏征站出来那一刻起,就说明这件事不能轻易通过了。如果不是太子也作了一首诗,恐怕魏老头的话要更难听一点,没准中秋大宴就要变成御史大夫跟皇帝的争吵会了。

    捂着额头摆摆手,李世民无奈道:“何畅宗,你也听到了,既然魏征舍不得放你离开,你就继续在御史台呆着吧。来啊,舞乐继续!”

    何畅宗一脸遗憾的回到了座位上,魏征离开前,对着李承乾躬身一礼,才转身离去。

    李承乾摸了摸鼻子,重回了座位上。

    刚一坐下,李纲和高士廉就笑了。

    喝了一口酒,李纲道:“小子,察言观色这一点你还要多学学。如果刚刚不是你出去打个援手,魏征跟皇帝恐怕就会争吵起来。等你再大一点,就要随朝观政,虽说调和百官和皇帝的关系,是宰相的职责之一,你这个太子也是一样啊。”

    高士廉则无奈道:“虽然皇帝下令不得进献谗媚之言,可是他到底是喜欢这个。何畅宗挑选的实在是时候,中秋大宴,进献诗句,因此而晋升的话,没人会多言。只是,这家伙小看自己的完,老先生喝了一杯。

    高士廉也喝掉了盅中酒,感慨道:“封德彜这个家伙,不缺才能,就是为人处世有点讨人嫌。在朝堂上,但凡萧瑀有所表决,他一定反对,不论对错。其实,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可结果呢,这混蛋,争来争去,寿数上却争不过老萧。人啊,争一时之气有什么用!”

    说完,两位老人都朝着地面倒了一杯酒,算是缅怀故人。

    说完封德彜,又说李密,两位老先生把中秋节,过成了清明节。

    都是已经作古的人物,李承乾虽然坐在一边,倒也不那么无趣。

    对隋末的一些事情,他得知的方式只有《隋唐英雄传》之类的电视剧。可艺术终究是艺术,跟真正的历史是不同的。

    跟老先生谈论“忠臣”的时候,李承乾习惯性的搬出了“伍建章”这个人物。

    带着哭丧棒上殿骂君,这可是忠臣吧。

    可是当老先生一脸疑惑的问“这是谁”的时候,他就知道坏事了。

    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物,都是一些隋唐演义作者杜撰出来的。

    听两位老先生讲故事,才能贴近史实。

    比如,加入瓦岗军的李密,根本不如演义里讲的那样是个酒囊饭袋。隋末能雄据一方的,怎么可能那么窝囊。不管是领兵作战,还是制定谋略,李密都是一个人物。

    只是投降唐朝后不愿屈居人下,又生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对他的生涯摸黑了不少。

    酒一杯一杯的下肚,高士廉和李纲反而越说越来劲儿。从李密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