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5章 无师自通(第2/3页)  大明从慎重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只能往旁边挤。

    李东阳同在一旁,也不敢劝弘治皇帝,殿下今日之举,实在太稀松平常了。

    弘治皇帝吃着黄金米糕,“回到宫中,给仁寿宫和坤宁宫送一些过去,算了,此物太硬,太后牙口不好,就送坤宁宫吧。”

    “父皇不罚儿臣?”朱厚照狐疑。

    弘治皇帝不冷不淡道:“你就跪到京城吧。”

    这马车颠簸起伏,就如同在火车上蹲坑一般,十分考验人的技术。

    严成锦有点心疼朱厚照。

    地板坚硬,马车东摇西晃,朱厚照不一会儿就疼得龇牙咧嘴,扶住弘治皇帝的膝盖。

    瞧见弘治皇帝脸色不对,又闪电般缩回了手。

    “疼就起来坐一下吧。”弘治皇帝轻描淡写道。

    朱厚照愁着的脸,顿时露出笑容,喜滋滋地道:“老高你让一让,本宫要坐这儿。”

    “陛下,臣站起来就会晕车。”严成锦深以为然道。

    弘治皇帝看严成锦精神萎靡,便对朱厚照道:“让你坐着已是宽仁,一会儿还要跪呢,就坐地上吧。”

    朱厚照黑着一张脸,对塑料父子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弘治皇帝撩开帘子,望着窗外一片青葱的山岭,问:“严卿家,山岭上种的是什么?”

    “回禀陛下,那便是玉米了。”严成锦望向车帘外:“说起来,已经可以采摘了,晒干后研成粉末,就可以送进宫中。

    今年的数量多了,玉米的价钱,会便宜许多。”

    弘治皇帝若有所思:“西北筑起长城后,就能栽种玉米?可朕听说,河套荒凉难以耕种。”

    “若是以往,确实如此,但如今耕牛多了,铁具也多了,玉米在旱地也能耕种。

    只要抵御住套虏进犯,就能有如此景象。”严成锦道。

    李东阳道:“能安置荆襄的数万流民,这个玉米,真是好东西。”

    “臣觉得,西北一片荒凉,有良乡的商会走商,会更繁荣一些。”严成锦道。

    修长城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流民驻扎在西北,就会安家落户。

    若西北的环境有所改善。

    流民也就不会逃亡了。

    “还是想说混凝土工场的事?”弘治皇帝问。

    “陛下圣明,就算不将交给良乡的工坊,别人恐怕也做不来,普通之下,只有良乡商会才有工程师。”

    混凝土的配方,虽然写在宋氏天工上。

    但真正能做出来的人,只有宋景和良乡的一群工程师。

    换言之,技术还是掌握在良乡商会手中。

    “在河套建一座混凝土工场,修筑长城,朕准了,不过,朝廷不出靡费。”弘治皇帝道。

    严成锦大喜过望:“谢陛下恩典!”

    西北有丰富的石灰岩和高岭土,修长城足够用了。

    良乡商会还十分弱小,有了土木这块商业版图,比起徽商和晋商来,又多了一些优势。

    “荆襄流民之数,足有百万人,问题是如何调到河套?”李东阳道:“潘王就潘尚且扰民,况且百万流民,该如何安置到西北?”

    流民粗鄙野蛮,看押荆襄的百万流民迁移,至少要万人大军。

    “不如就让张贤来办,张贤安置过顺天府的流民,由他去牵引再好不过。”严成锦道。

    “那良乡的知县,岂不是要换人?”

    良乡是大明的义鸟,日后地位堪比顺天府府尹,这个位置要替张贤保住。

    严成锦道:“陛下多虑了,如今良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无需过度监管,张贤前去迁移流民,两月就可以赶回良乡。”

    “张贤为人秉直,又安置过良乡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