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九五章 自信的开端(第2/3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以为刘钰考虑到朝廷连文登的“士绅纳粮、摊丁入亩、永佃权”等政策要在全国推广都难,担忧朝廷能不能在南洋控制住,便说破了其中的关窍:巴达维亚的当地豪绅,连荷兰人都打不过,若是天朝赶走了荷兰,那些豪绅算什么?

    各省士绅,都是读书人,朝中有人有关系,动不得;那巴达维亚的豪绅,朝中有关系吗?有代言人吗?

    还不是想揉就揉,想捏就捏?

    刘钰喔了一声,不置可否。

    对朝廷整体上动豪绅的大方向,是支持的,本来他也认为南洋最可靠的人是那群最底层的雇工和巴城中的小贩;而当包税人的甲必丹雷珍兰们,天朝控制后,日子只怕比荷兰人在的时候过的要差,他们可不是基本盘。

    但他不是很同意齐国公想的解决方法,这方法在土地矛盾集中的地方能用,在巴达维亚这种种植园经济的基础下,不是万能的。

    此时他也没直接反对,对巴达维亚的具体土地政策、荷兰人的种种制度,连怀观也只是从他的视角直观去介绍,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这还是要再议。

    好在齐国公的话,也解开了他心里的另一个心结。

    他之前是担心朝廷直接复刻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统治方式,为了省事而延续旧制。

    现在看来,齐国公的想法认为朝廷不可能允许当地维持旧制。只要在遏制当地豪强的大思路上一致,山高皇帝远,将来还是有很多的可操作空间的。

    想着自己应该变一变在朝中的固有形象,刘钰也没再和齐国公深入讨论这个事,心道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只要别让连怀观寒了心就好。

    事后问一问,要真的露出寒心之意,那也只好心狠一狠,把他扣住,以免走漏风声。

    “国公应该自有打算,这本来也是外交部该管的事,小子也就不多说了。”

    “还有就是,还是要提醒国公一句,早做准备。我估计,明年不只是罗刹使团要来,可能瑞典人也会来、英国人也可能来。英法世仇,而且英国自从前明时候就想派人来京城,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如今我朝变化,罗刹人来了、法国人也来了,英国人可能也会来。这罗刹特使是个特例,陛下恩准常驻京城,以便勘界、平西域等事宜。其余使团,估计想要驻京,怕是办不成。我看,不如叫他们把商馆使馆,都迁至松江,以便管辖、也便外交联络?”

    大顺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可是对内还是要假装是天朝上国的。既是天朝上国,平等外交这种事,就不要做得太显眼,譬如在京城开使馆之类。

    再者,朝廷对这些西洋人也是充满警惕的,又有禁教的风潮,按照西洋规矩在京城开使馆,根本不太现实。

    且不说百姓怎么看,让朝鲜这个忠臣孝子怎么看?

    罗刹人特殊,因为之前要勘界、要解决蒙古、要平定西域,这都需要和罗刹的使节直接沟通,故而是恩准在京城常驻,却终究没有一个正式的大使馆。

    现在搞出来了外交部,想要外交,当然是要派驻使节了。

    聚在一起,方便管理,无非也就是这几个口岸。松江最好,广东太远。

    满清时候,太平天国起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

    有一样也要考虑到,便是在南京条约之前,广东一口通商,导致许多江南的货,要运到广东,这就导致了许多以此为生的人。

    南京条约之后,上海成为了口岸和买办中心,导致了很多搞运输的、借助一口通商发达的人失业,为天平天国贡献了不少核心人员和核心力量。

    大顺倒是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开放了许多口岸,这种变迁引发的影响不会太大。

    使馆好说,主要是商馆,扎堆一起也便于监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