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零一章 七擒七纵亦不惧(第3/4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径,这就是特权。

    李淦考虑的,是要开办学堂,扩大基本盘和人才储备,那便可以效仿一下五营良家子的营学。

    只不过待遇肯定要差得多,也就是学个认字算数,复用三舍法,办实学,连分斋教育都省了,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钱。

    使得边疆卫所军也有一条成为郎官的“捷径”,或者说科举之外的当官之路。

    考虑到五营良家子作为基本盘,这个也要慢慢搞。

    刘钰奏折上的意思,便是如炮兵、海军、工兵这样的兵种军官,还是以良家子之外的平民子弟选拔充任,武德宫仍旧要保留足够的良家子名额以免反对声过大,日后再慢慢搞。

    基层军官提高一下军饷,使得作为哨总这样的掌管百人的军官,也算是一个体面的职业,而不是丘八,如此就能提供更多的岗位。

    岗位多,就会有人去学习想着去当官。

    将勋位制变革为军衔制,保留一部分勋位是士兵可以得到的,拿出另一部分改成军衔,使得待遇与军衔挂钩。

    这样,团以上的军官以良家子、勋贵子弟充任;团以下的军官以学实学的平民之地、新卫所兵、府兵为主,这是步兵骑兵。

    炮兵、工兵,则以平民子弟为主,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日后则另开实学科,选拔一些吏员,如海关等,慢慢打破科举垄断的状况,以温水煮青蛙的态势,借助武德宫这个已有的缺口,如同堤坝溃堤,一点点冲开。

    不占原来的萝卜坑,去挖新的萝卜坑。

    先从军官这挖坑,花点钱,使得当军官也是一份体面的职业,而不是丘八这样的蔑称。

    日后人才多了,不管是清查田亩也好、严查税收也罢,这钱肯定是可以赚回来的。

    就如现在,若能顺利解决,平准的军费便能省出个几百万两。日后改革之后,养的兵比以前少了,钱还是一样多,那么待遇也就升上来了。

    这是一整套的军制变革,也是李淦认为完全可以接受准部臣服的根源。

    青州军展示了实力,也就意味着日后中原和边疆的军力对比会越来越大。

    既然青州军的大多数都是两年操练出来的,这样的“精兵”日后可以量产,中原的优势只能越来越大。

    能量产的兵,才是最好的兵。

    而且为了省钱,兵可以不多,军官却不能少。

    只要合格的军官足够,给足钱,两年就能拉出一支大军,大顺如果都缺兵员了,那欧罗巴诸国也就不用打仗了。

    李淦考虑着,准部的事尽快解决,便把省下来的军费拿出一些。

    一部分是兑现当初给刘钰的承诺,投一笔钱在胶东试办新学,投一笔钱给海军。

    剩下的,便可做移民费用。

    不要先把准部灭绝,而是留着他们平衡西域的势力,待十年二十年后,移民渐多,也就不必担心了。

    若能平稳过渡这最危险的十几年,就能省下好大一笔钱。

    如此一算,似乎还是让准部臣服更为合算,长久来看也更有利,短期来看也更省钱。

    谁知道准部一亡,叶尔羌等部的人会不会借机造反。

    他们可不是只反准部,而是谁在西域都反的,这一点李淦的脑子还是清醒的。

    支持和反对的大臣们又争论了一阵后,终于有人显露出了“国际视野”,鉴于齐国公的罗刹、法兰西之行带回的消息,以及刘钰写的欧罗巴诸国略考等事,说道:“臣以为,陛下让准部臣服不使之伤筋动骨的想法,还有一处有道理的地方。”

    “准部若亡,除了要考虑叶尔羌、哈萨克等部族,还要考虑远在罗刹的土尔扈特部。若其得知准部覆亡,罗刹压迫又狠,同为瓦剌部,或许便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