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皇帝的棋子(第3/4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营,更是笑话百出。

    毕竟,人和人的差距不大,只是个几率问题。

    一个封闭的圈子里靠投胎的人才数量和能力,终究比不过尸山血海中挑选出来的,更比不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新贵倒也是与国同休,但需要完成一个从边将到勋贵的转型——不只是官职品级,而是思维方式、与皇权的妥协艺术、以及下一辈开始在皇帝身边当勋卫的熟悉感。

    新贵不太可能封公爵,如果皇位传承出现了空子,这些封了伯爵子爵的勋贵,为什么不搏一搏、再立新功呢?

    和旧贵不同,这些新贵是真的能打,否则也不可能脱颖而出。

    调派他们入京,固然会打破平衡,可也确实能够把京营操练出来。

    这就很难取舍。

    京营是压制地方的,需要很强。

    但京营如果被新贵掌握,皇帝又不放心,越强越不放心。

    老勋贵皇帝倒是放心,但是老勋贵能把京营训成笑话,又压不住边将。

    老勋臣一系的,自小就是勋卫,和皇帝算是一起长大。最起码有那么点亲近的感情,也便于掌握和操控,时间长了大约能够知道彼此的性子。

    新勋臣是纯靠战功打出来的,和皇帝很疏远,军中威信又高。

    就怕万一有那么点心思,不是说谋反,而是皇子站队这都是大问题。

    到时候就免不得要走文臣、宦官、武将三者互相制衡的老路。

    然而前朝的教训告诉李淦,这条路也走不通,走到后期会被人打出屎来。

    而纯靠文官掌军、以文御武……且不说旧贵们的反对,军队的战斗力等等问题。

    到时候单单一个文官一家独大,也是难以掌控,远不如皇帝玩离岸平衡好操控。

    总体考量之后,李淦从老勋臣的年轻一辈中着重培养了几个。

    是骡子是马牵出去溜溜,希望这些年轻一辈中能够几个能打的。

    还是靠老勋贵主持京营更放心,战斗力是排在忠诚和皇位后面的。

    那些新贵最好就不要掺和到京城中的事,等百年之后新贵混成了旧贵,再逐渐入京。

    不然新贵入京,皇帝必定会选择文官和宦官去分权,否则寝食难安,而前朝教训又让李淦并不想这么干。

    可这些老勋贵中的年轻一辈出去历练,也有问题。

    老勋贵们执掌京营久矣,在军中不说威信吧,最起码的关系人脉那是盘根错节。

    年轻一辈中历练一番后,要是真有几个人才,借着家里之前的关系,威信日高,只怕尾大不掉。

    思来想去,李淦觉得想要勋贵掌军,最起码要有两个条件。

    一则,旧贵里得有能打的,不能都是废物。

    嫡长子继承制保证勋贵不能养蛊,要么期盼着嫡长子里出个能打的,要么就只能从勋贵次子里选出来几个培养一下。但这个培养,只能是皇帝培养,而不能是勋臣自己去培养——恩在皇帝,不在你爹,你爹是不给你爵位的坏爹。

    二来……作为皇帝,必须要在军中有足够的威信,让自己这个皇帝不再是个空泛的符号。

    以此才能放心让有能力的旧贵子弟掌京营、以新贵在外将边军以制衡。以强力的京营压制边将、又以边将新贵威胁京营旧贵。

    这就不必派文官分权、宦官监视。

    靠皇帝的威信就足够。

    如朱元璋,打出来的,那些勋臣大将,说杀就杀。需要文官制衡、宦官分权吗?

    如朱棣,亲征五次,风湿病让他四肢麻痹、甚至上朝还需要仁宗在旁边传话,依旧亲征。为的就是维系皇帝在军中的威望,压住那些战功卓绝之辈。

    之后的宣宗,也是要出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