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不向关中兴帝业(第2/3页)  铁马秋风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曲端抗命不从,物议纷纷,议论者扬言曲端意图谋反。

    刚好这时候,张浚受命宣抚川陕,入朝辞行,他以全家老少一百口做担保,表明曲端没有反叛,总算保住了曲端的性命。

    张浚不惜以全家老小身家性命为曲端背书,其实就是要借这地头蛇的威名,收罗招揽川陕英雄豪杰。

    张浚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还搞了盛大的封坛拜将的仪式,确实笼络了军心。

    二是刘子羽。

    刘子羽是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秉赋刚毅,十岁精通经史,十一岁就随父亲刘韐过军旅生活。战乱频繁,他弃文习武,通晓韬略,武艺超群。

    虎父无犬子,其父刘韐是铁骨铮铮的大忠臣,刘子羽也是个厉害的角色。

    建炎三年,刘子羽任建康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兼枢密机宜文字。当时,推举张邦昌僭位的都巡检范琼拥兵自重,威胁朝廷,张浚会同刘子羽共同计议,施计剪除范琼,改编所部。

    所以张浚一到川陕,立刻就请智勇双全的刘子羽参议军事,命他到秦州总制五路兵马,建立兵将法规,军威大振。

    其后则是吴玠、吴璘兄弟。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话用在吴玠、吴璘兄弟身上是一点都没错。

    吴玠字晋卿,吴璘字唐卿,两兄弟是德顺军陇干人,德顺吴氏是世家大族。吴玠少年时性格沉毅,知晓兵法善于骑射。靖康初年,西夏犯边,吴玠率百余人追击,斩获颇多,因其英勇晋升为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建炎初,凭借战功多次升迁至泾原路副总管。而吴璘,少年时也喜欢骑马射箭,很早就跟随比他大九岁的吴玠攻城掠战,多次获得战功,官至阁门宣赞舍人。

    吴玠、吴璘兄弟是刘子羽推荐给张浚的,张浚确实也很给刘子羽面子,吴玠被任为统制,吴璘则掌张浚帐前亲兵,张浚非常信任这两兄弟。

    张浚确有识人之明,单单是吴玠吴璘两兄弟,成了捍卫川蜀门户的平原旷野,敌人便于往来驰骋,而我军未曾练习水战。金军来势凶猛,难以同其争锋,应当厉兵秣马固守边疆,十年后才可以反击。

    十年?!

    哈哈哈哈!你怎么不说下辈子!

    张浚怒极,别以为没了你曲屠夫我就要吃带毛猪,既然你不想干,那就彻底别干了。

    于是张浚用彭原之事罢免曲端兵权,贬为海州团练副使,万州安置。

    在这,还是说说曲端后面的事,也算有始有终。

    曲端被贬后发生了富平大战,张浚战败。

    为了收拾人心,张浚叙复曲端为左武大夫,不久任曲端荣州刺史,提举江州太平观,迁徙到阆州。此时张浚将宣抚司从兴州移到阆州,意思也很明显,准备重新起用曲端。

    吴玠同曲端有怨,怕曲端重新被重用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在张浚面前陈说,说如果曲端再被任用,必然对张浚不利;而以前吃过曲端大亏的王庶也从中离间。

    最终,张浚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因为他自己也畏惧曲端难以制服,所以重新启用曲端的事就不了了之,曲端又被闲置起来。

    正是干大事年龄的曲端成了闲人一个,啥事没有,天天钓鱼,心里难免不平。

    结果有一次,曲端喝了些酒,心中郁闷,就在柱子上写了句诗,叫“不向关中兴帝业,却来江上泛渔舟。”

    结果这事被王庶知道了,王庶向张浚打小报告,说曲端指责皇帝,张浚于是将曲端送到恭州监狱。

    当时提点夔州路刑狱的叫康随,康随曾经忤逆过曲端,曲端狠狠地鞭了他一顿,因此康随对曲端恨之入骨。

    曲端听说提点夔州路刑狱的是康随,连呼老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