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朝思暮想的杭州(第2/3页)  铁马秋风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烦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北宋时,杭州实际管辖两浙西路。淳化五年(994年),改军号为宁海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兴盛,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杭州进入鼎盛时期。

    到杭州第一件事,赵构就是要尽快平息内外怒火,挽回士庶之心。

    十四日,也就是到杭州的第二天,套路满满的赵构就下诏罪己;同时访求直言,让全天下人给他提意见;减掉仪物衣食用度,让用不着的宫人下岗,不过奢靡的生活,活脱脱一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样子。

    十六日,赵构又降下恩诏文告,赦免杂犯、死罪以下的囚犯,召还被贬斥的士大夫,不过只有李纲不赦(当时李纲已被贬谪万安军(今海南万宁))。

    为何独独李纲不赦,原来这是黄潜善的计谋,用处罚主战最力的李纲,来向金人谢罪,真是用心良苦。

    十八日,赵构在越王钱镠的凤凰山子城举行了驻跸杭州后的第一次朝会,迪功郎以上的官员都上朝参见。

    此次朝会的用意很明显,赵构既然做足了戏码,又是罪己又是大赦,一副痛改前非的样子,现在该轮到大臣们拿出点诚意了。

    诸位大臣都是官场老手,心知肚明,所以朝会一开始各个抢先发言,纷纷夸赞赵构还是非常英明神武的,自己对赵构是一如既往地仰慕和忠心。

    赵构对群臣的表现非常满意,听完群臣的剖白,赵构悠悠叹了一口气,极为自责地说道:“国家遭此大变,百姓涂炭,罪在朕躬,朕愧对列祖列宗,愧对二圣啊。”

    说到痛心处,不免又拿衣袖擦了擦眼角。

    各个官场老油条见赵构再次自责,自然心领神会,朝会要进入第二个阶段:找几个背锅的。

    国事糜烂如此,总不能是皇帝一个人的责任吧,况且我们的皇帝还是英明神武的,只不过受了奸臣的蒙蔽而已,拿谁当这个奸臣呢。

    其实大家都想好了理想的对象:黄潜善和汪伯彦。

    这两人是赵构的左膀右臂,自持赵构宠信,秉政弄权,朝中诸公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只不过没什么机会。

    现在好了,天下汹汹,总要推两个出来堵天下藉藉之口,刚好这两人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典型的奸臣。更妙的是,赵构扬州遇险逃命,这两人居然不在身边护驾,直到今天,这两人还没有赶到杭州城,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不过谁先开这个口是有讲究的,抓小辫子、提意见、捕风捉影、参劾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