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58年瑷珲草约签署时,当地中鲁实力对(第1/3页)  扶桑镜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858年瑷珲草约签署时,当地中鲁实力对比

    (昨天吧,写到一半的时候,自动保存出错,全文丢失。今天才补上。)

    一、人口对比

    1,鲁西亚在该地区的人口

    有资料显示,截止1851年,穆拉维约夫管辖的伊尔库茨克行省加上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已到达83万。

    当时鲁西亚移民的速度很慢,1861年4月27日,才颁布了第一个正式和成规模的远东移民法《鲁西亚人与外国人向阿穆尔州和滨海州移民条例》——之前大部分都是流放者及其家属,还有哥萨克移民。

    从1863年到1868年平均每年迁移到远东新边区的居民只有1044人,到1883年迁移到阿穆尔沿岸地区的农民总数才14414人,其中阿穆尔州8709人,滨海州5705人。

    据统计,1858年,在鲁西亚乌龙江与唐人领地接壤的地区,总人口为8370人,其中土著居民5420人,鲁人居民只有2950人。

    (还有一种说法,瑷珲草约签订前,当时在乌龙江左岸和乌苏里江沿岸的鲁人人口达到4万。

    但这种说法不可信,有确切资料显示,草约签订后,当地总督穆拉维约夫才开始大量移民——据说靠给予流放者正式身份和给矿工、牧民分地的方式,一年内移民了一万两千多人。)

    2,中华在该地区的人口

    一种说法时,乌龙江将军府只有十几万人(包括当地部落),吉林乌拉地区人口也不过三十多万。

    但另一种官方说法是,1851年乌龙江将军府是37万,吉林乌拉地区是123.8万。

    而且总督穆拉维约夫在冒险成功后,对与唐人的贸易采取扶持态度,原因在于需要大量粮食进口。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时在乌龙江中、下游,与鲁人相比,唐人的人口数还是占优势的。

    (瑷珲附近,左岸人口大概是四五千人。

    1857年(清咸丰七年),在奕山奏折中,称瑷珲江东“向有旗户三十余屯”(《咸丰朝筹办夷务始》卷十七)-当时的屯子都不大,大的几百人,小的一般一百人左右。)

    二、军势实力对比

    1,清廷的兵力

    瑷珲附近,主要势力是瑷珲副都统衙门,其最早的编制是满人1000,索伦500,也就是1500人——不全都在瑷珲,附近的新瑷珲城驻扎了600人。

    1858年,瑷珲副都统衙门有协领4人、佐领26,其中直接领兵的是佐领,每佐领催委管先锋6人、兵50 ,总计人数应该在26*56=1456人以上。

    但1850-1859年间,清廷调走了一半人马入关。

    根据后来代署乌龙江将军特~普钦“足兵强兵”的政策,当时瑷珲副都统衙门的兵力应该不到1000人——1858年乌龙江将军是奕山,1859年他才被革职。

    有资料说,当时乌龙江将军府一共才有正兵5500人,火器的普及率也不高。

    因此,兵力大概可以估算出来,瑷珲副都统衙门1000人,加上增援的人数,再动员一些民勇,估计是四五千人到头了。

    2,鲁人的兵力

    据鲁西亚的资料吹嘘:

    1857年3月,鲁人就集结了步兵1.6万人、骑兵5000人和炮兵1000人。1854年到1860年,鲁人步兵和哥萨克骑兵两万多人分头进占乌龙江上中游。

    但这个资料不可信。

    理由嘛,据资料显示,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在东西伯利亚的沿海领地,最早总督穆拉维约夫只有一千常备军。

    之后,1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