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1章,折中(求订阅)(第1/2页)  大明镇海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同样也感受到了身后诸多同僚们的目光刘健缓缓的站立出来说道:“海禁是太祖皇帝时期制定的国策起初的目的只是为了防患倭寇但并没有限制百姓出海捕鱼也没有限制商人出海经商。”
    “在成祖时期我大明更是七下西洋威名远播这才有了后续四方来朝的盛世之景但也因此加重了我大明的负担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商人只知利益而忘国法为逃避税赋屡屡假扮倭寇致使历代先王逐步加严海禁这才有了现在片帆不得下海的严格政策。”
    毫无疑问刘健还是站在了周经这一边一来他是河南人是北方人跟南方的世家大族、士绅商人没有任何的瓜葛。
    二来刘健也是有名的贤能之臣一心为国这也是他深受弘治皇帝赏识的原因昨天他可是亲眼看到了来自天津的海鱼更是亲耳听到了李东阳和周经向弘治皇帝汇报的情况。
    对于刘健来说只要是利国利民之事他都支持不说现在北方三省饥荒肆虐纵然是没有饥荒这海洋捕捞能够收获如此多的肉食能够让沿海老百姓吃的更饱他也是要支持的。
    而且对于南方这边商人一边私自出海牟利一边又支持南方士林实行严格海禁的事情他也是一清二楚。
    之所以一边私自出海一边又实行海禁无非就是为了逃税大明的税本来就已经非常低三十税一但是商人们依然要逃税。
    盐商、粮商、海商、布商等等在大明虽然商人明面上没做任何的地位但实际上因为税率极低再加上都逃税所以商人们基本上都是不需要交税的。
    大明中后期的时候在江南地区一年的商税银子仅仅只有可怜的几千两说出去都没有人相信偌大一个富庶的江南地区一年的商税银子仅仅只有几千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明朝的商人逃税是何等的严重在他们的眼中估计根本就从来没有交税这个意识。
    朝堂之上每当有人提出要征商税的时候比现在的情况还要更加糟糕兵部尚书马文升提出大同边警饷费不足要求增加南方两税折银的数字。
    内阁三阁老之一的谢迁都站出来表示反对他说:先朝因为南方赋税较重所以用折合银两的办法来减轻。如果再提出增加恐怕百姓不堪负担结果马文升提出的议案没有被通过。
    除了逃税之外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垄断大明对外的贸易。
    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等自古以来都是远销海外根本不需要说运到欧洲去即便是运到朝鲜、倭国、南洋等地区去利润就已经极为可观。
    实行严格的海禁一般的商人根本就不可能出海只有那些真正的大士族、大商人可以出海从而形成垄断而垄断就意味着暴利。
    大明朝廷和皇帝虽然穷的叮当响但是江南地区的士绅大族盐商、海商等等哪一个不是富可敌国扬州地区富商为了争花魁的时候几万两、几十万两银子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扔出去一掷千金说的就是他们。
    对于这种情况刘健也很想要改变它朝廷没钱什么事情都办不了皇帝没钱更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现在的弘治皇帝还好只有一个老婆一向也是勤俭节约轻徭薄赋所以过过苦日子也无所谓但是谁能给保证下一个皇帝也能够像弘治皇帝这样?
    再者实行海禁对南方的大家族、大商人有利但是对于北方的士绅、家族却是没有人任何的好处。
    北直隶、山东、辽东明明也是靠海却是没有片帆不得下海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大海望洋兴叹得不到一丝的利益。
    “臣以为周公所言甚是堵不如疏既然禁海也不能阻止商人私自出海还不如全面开放海禁。”
    “更何况以前的时候我们不知海洋富庶空有万里海疆却是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困顿不堪犹如守着金山银山而不知拿着金饭碗去要饭一般。”
    “如果我大明开放海禁万里海疆亿万黎民百姓皆可受惠据时万千渔船出海百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