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四章、唐飞入伙(9)(第1/2页)  承德围棋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事情还要追溯到20世纪初。

    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在柏林召开,有八个海洋大国参加了会议。

    考虑到航海业的迅速发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会议提出要确定专门的船舶遇难无线电信号。

    有人建议用三个“s”和三个“d”字母组成的“sssddd”作为遇难信号,但会议对此没有作出正式决定。

    会后不久,英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宣布,用“cqd”作为船舶遇难信号。

    其实这只是在当时欧洲铁路无线电通讯的一般呼号“cq”后边加上一个字母“d”而已。

    海员们则把“cqd”解释为“equick,danger”(速来,危险)。

    因为“cqd”信号只是在安装有马可尼公司无线电设备的船舶上使用,所以这一信号仍然不能算作是国际统一的遇难信号。况且,“cqd”与一般呼号“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届国际无线电会议又在柏林召开。

    会议决定要用一种更清楚、更准确的信号来代替“cqd”。

    美国代表提出用国际两旗信号简语的缩写“nc”作为遇难信号。

    这个方案未被采纳。德国代表斯利亚比-阿尔科无线公司的一位专家建议用“soe”作遇难信号。

    讨论中,有人指出这一信号有一重大缺点:字母“e”在莫尔斯电码中是一个点,即整个信号“soe”是“···———·”,在远距离拍发和接收时很容易被误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

    虽然这一方案仍未获通过,但它却为与会者开阔了思路。

    接着,有人提出再用一个“s”来代替“soe”中的“e”,即成为“sos”。

    在莫尔斯电码中,“sos”是“···———···”。它简短、准确、连续而有节奏,易于拍发和阅读,也很易懂。

    在宣布“sos”为国际统一的遇难信号的同时,废除了其他信号,其中包括当时普遍使用的“cqd”。

    但“sos”并没有马上被使用,电报员们仍然偏爱于“cqd”,因为他们大多数过去是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习惯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国轮船“阿拉普豪伊”号由于尾轴破裂,无法航行,就向邻近海岸和过往船只拍发了“sos”信号。这是第一次使用这个信号。

    直到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之后,“sos”才得到广泛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sos这三个字母无论是从上面看还是倒过来看都是sos,当遭遇海难,需要在孤岛上摆上大大的“sos”等待救援的时候,头顶上路过的飞机无论从哪个方向飞来都能立刻辨认出来。

    在1908年之前,国际公海海难求救信号为c.q.d.。

    这三个字母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尽管很多人认为它是equickly,danger.(快来,危险!)的首字母缩写。

    虽然1908年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已经明确规定应用s.o.s.作为海难求救信号,但c.q.d.仍然有人使用。

    泰坦尼克海难发生初期,其他船只和救助组织之所以没有能够及时组织施救,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船上发报员开始发出的过时的c.q.d.求救信号。

    直到整个船只都快没入大海才发出了s.o.s.求救信号,但到了此时谁可能还有如此的回天之力,拯救那些无辜的即将永远葬身海底的灵魂呢?

    唐飞的灵机一动的再加倍叫品,很幸运地被李亚峰理解了。

    他也明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叫二红心;他想到,老白的红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