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四章、省升段赛(6)(第1/2页)  承德围棋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

    宋徽宗赵佶是个足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

    《文献通考》介绍:“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sh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

    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

    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

    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中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散曲中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

    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

    萨都刺《**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

    可见踢球和歌舞一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

    “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可见踢球成了**娱客的手段。

    踢球娱乐的社会性已大大缩小,它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

    中国源远流长,本是四大古文明之中,唯一硕果仅存的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确定完全没有断绝过传承的文明。

    四大文明一般指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及中国此4处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而四大古文明也是比较合理的说法,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他们为现在文明的发源地,亦可以说是一个创造点。

    然而这种说法也只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

    因为这个说法据说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西方历史学也有类似于“四大古文明”的名称,比如“文明的摇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